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嘉男启蒙教练:过人天赋+汗水铸就一战成名

2015年09月02日 09:51 来源:沈阳晚报 参与互动 
王嘉男启蒙教练:过人天赋+汗水铸就一战成名
    8月25日晚,2015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跳远决赛在北京“鸟巢”结束,中国选手王嘉男以8米18的成绩摘得铜牌,成为亚洲选手在世界大赛中拿到男子跳远奖牌的第一人。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

  从全能天才

  到沙坑飞人

  2015年田径世锦赛在北京落下帷幕,中国田径健儿们取得了1金7银1铜的好成绩,并创造了多项纪录。而这9枚奖牌中,就包括来自沈阳19岁的大男孩王嘉男贡献的1枚铜牌,他在跳远决赛中以8米18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位夺得世锦赛跳远奖牌的亚洲运动员。昨天,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联系到了嘉男的启蒙教练——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全能、撑杆跳教练杨克强,据他透露,自己是在一次区中小学运动会上发现了这位身体素质出众的苗子。在杨克强的眼中,王嘉男特别懂事,至今每次外出比赛和一些节日都会跟他沟通并且送上节日的问候。在预测爱将接下来的成绩时,杨克强认为明年的里约奥运会上还会再创佳绩。

  家 世锦赛跳远季军是咱沈阳小伙

  佳 省运会曾获两个不同项目冠军

  区中小学运动会被发掘

  练撑杆跳不到一年过5米

  在8月25日晚进行的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跳远决赛中,王嘉男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一枚宝贵的铜牌,他也因此成为首位夺得世锦赛跳远奖牌的亚洲运动员。守候在电视机前的杨克强激动了良久。他告诉记者,自己与王嘉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区中小学运动会上。“当时的第一印象是觉得这孩子很机灵,而且从身体素质来看是个好苗子。

  据杨克强回忆,当时跟王嘉男说想让他接受撑杆跳和全能项目的专业训练,第二天嘉男在母亲的陪伴下与杨克强见了面,2005年年底王嘉男来到市体校开始了田径生涯,从这一刻起,中国田径队的一名跳远新星冉冉升起。杨克强是全能和撑杆跳教练,不过不久之后嘉男就展现出极强的运动天赋,“我记得当时他的撑杆跳成绩很好,练习不到一年就跳过了5米的高度。”杨克强说。

  时刻谨记恩师栽培之恩

  逢年过节准时送上祝福

  王嘉男在市体校度过了田径生涯最初的5年,这5年中他给教练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非常懂事,人品非常好。”对于王嘉男留给自己最深的印象,杨克强脱口而出这几个字,语气中又多了一些欣慰。“这些年他每次在外面比赛,赛后都会用微信跟我沟通,我也会给他一些指导和鼓励,告诉他不要骄傲。他在世锦赛夺得铜牌后接受采访时,也没有忘了我。”不仅如此,逢年过节在杨克强的手机里,总有一条来自王嘉男的祝福。

  在这次世锦赛上,王嘉男摘得铜牌让杨克强兴奋不已,他当时在微博和微信上表达了自己的喜悦,而王嘉男在微博上看到了恩师发的这条消息“悄悄”点了个赞,随后二人又在微信上进行了互动。“嘉男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并不张扬,我告诉他即使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也要低调,不能骄傲。”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明显能感受到杨克强的喜悦,以及他对于这位爱将的殷切期望。

  省运会打着封闭拿第三

  里约奥运有望再创佳绩

  “他平时训练非常刻苦,而且非常聪明领悟能力强,很多技术动作几次就调整过来了。”据杨克强透露,2009年王嘉男在省少年锦标赛跳远、撑杆跳和跨栏项目获得少年组乙组冠军。2010年省运会,嘉男带伤获得撑杆跳和4×100米冠军,不过在跳远比赛前,他的大腿和臀部拉伤且伤势不轻,为了保护队员杨克强并不想让爱徒上场,不过嘉男执意要上场比赛。“队医给他打了封闭之后就上去比赛,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拿到第三名。”

  世锦赛前,中国田径队来到大连训练,杨克强特意去了趟大连,当时王嘉男也有伤在身,杨克强不断开导弟子,“虽然有伤,但是这个时候也要给他鼓励,让他放下包袱轻松备战。”对于嘉男未来的成长,杨克强充满信心:“王嘉男能有今天的成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这离不开他平时的付出。相信明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他还会继续创造奇迹,再夺奖牌。”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李庆实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