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世界经济发展下行 引发国内葡萄酒市场急剧洗牌

2013年08月13日 15:13 来源:逸香网 参与互动(0)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国内葡萄酒市场将不可避免要面临一轮行业洗牌。

  美国因为经济出现复苏迹象,预计会在今年9月份缩减购债规模(QE)以及在明年完全终止QE购债。美国缩减购债计划,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新兴市场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炸弹。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流动性锐减,而新兴市场将不得不面临热钱外流的严峻形势。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产能过剩等经济发展难题,而届时全球经济流动性的锐减,将对去泡沫化、去杠杆化过程中的中国产生难以估量的严重影响。而在过去几年迅猛发展的国内葡萄酒行业,也将会因为国内消费需求的下降而面临一次行业阵痛。

  世界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步伐将放缓

  2012年的小拉菲价格腰斩只是国内葡萄酒市场洗牌的一个开始。自2003年开始,国内葡萄酒市场开始大幅度进口国外葡萄酒。而在2006年到2011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为13.4%,农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为14.2%,这保证了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消费能力。而近几年频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也开始让越来越多的国外酒商把目光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里。

  在2004年,中国原瓶进口葡萄酒还不足1000万瓶,但在2011年,中国原瓶进口葡萄酒却飙升至3亿瓶,增幅达30倍之多。

  但暴发户式的发展,也带来了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泡沫。在2004年还是700元/瓶的小拉菲,到了2011年末,一路被炒升至8000元/瓶。到了2012年,由于4万亿刺激政策产生的产能过剩后遗症逐渐显露,而房地产泡沫、中小企业融资艰难、欧债危机再度爆发等一系列综合因素最终导致了国内对葡萄酒消费需求的下降,进而引发了2012年葡萄酒市场的大幅度萎缩。

  进入2013年,中国的经济上半年发展速度进一步放缓,而政府对“三公消费”的限制也继续引起了对葡萄酒需求量的下滑。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6月,我国葡萄酒行业累计产量55.43万千升,同比下降7.15%。仅6月一个月的产量同比降幅就达到24.97%,只有10.12 万千升。

  但在国内葡萄酒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同时期我国葡萄酒的进口量却依然在增加。据海关信息网统计, 2013年1-5月我国进口葡萄酒16854.9万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7%,进口总额为6.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3%。

  在国内葡萄酒行业低迷的情况下,进口葡萄酒依然保持扩张性输入,这必然会使国内葡萄酒行业进一步受压。而基于市场的自我调节,在目前国内经济形势难有改观的情况下,国外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输入最终也会因为市场饱和和利润下滑而逐步放缓。

  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前景依然诱人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而在过去,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接受度相比世界其它消费者还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总体来看,中国葡萄酒市场仍然是一块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大蛋糕。

  葡萄酒逐渐得到新一代消费者的青睐。葡萄酒往往被认同为代表一种时尚、高雅、休闲的生活品质,而随着以80后、90后为核心的国内消费主力军逐渐成长起来,国内葡萄酒对白酒的取代效果将会越来越明显。

  从男女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我国酒类市场的消费者一直以主要男性为主,而低酒精度、口味多样化的葡萄酒,为酒类市场开拓女性消费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相比起传统的白酒,偏甜口感的半干红、甜白葡萄酒、香槟等葡萄酒,更容易获得女性消费者的偏好。

  在美国,女性消费者在葡萄酒市场的占比达到70%,而国内这一比例还处于极低水平。所以,在未来葡萄酒市场的细分发展中,女性消费者将会是葡萄酒市场的另一大增长点。

  在当下葡萄酒之风逐渐流行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热衷于提高自身对葡萄酒的鉴赏力。“懂酒”似乎正有有演变成一种个人品味象征的趋势。国内不少酒商也逐渐摸索出课程加品鉴会相结合的营销方式,而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消费者对选购葡萄酒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而这种选购能力的欠缺,也会导致消费者在进行互联网葡萄酒购买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阻碍国内互联网酒品市场的发展。

  中国的互联网酒品买卖市场还处在一个起步状态。未来伴随国内消费者葡萄酒选购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模式的发展成熟,一个潜力巨大的互联网酒品买卖市场将会给国内葡萄酒市场注入一股强劲的发展动力。

【编辑:刘虹利】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