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酿不出拉菲吗?

2014年01月17日 10: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近日,某财经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张裕为什么酿不出中国的拉菲?》的文章,以中国历史悠久的葡萄酒酿造企业为题,将矛头指向整个中国葡萄酒行业,认为中国的葡萄产区和种植模式比不上波尔多,因此难以酿出顶级的葡萄酒。文章质疑称:“虽然纬度大致相同,但烟台地区显然不能和波尔多相比,光夏天充足的雨水就能让烟台的葡萄充满了水囊囊的气息,业内甚至戏言,烟台的葡萄酒厂要酿出足够甜度的干红需要加蔗糖。”

  笔者看来,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别说是远在中国的酒庄,就是近在法国的酒庄也酿造不出拉菲。当然,拉菲也酿造不出玛歌或者罗曼尼康帝。因为葡萄酒是一种以风土为基础的农产品,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到两款完全相同的葡萄酒。从风土角度来说,任何一个酒庄都是无法复制的,而葡萄酒迷人的地方恰好就在于产区众多、风土各异、风格多样。记得美国加州一位酿酒师曾经说过:“法国酒庄酿造最好的法国葡萄酒,美国酒庄酿造最好的美国葡萄酒。”同样,中国酒庄要酿造最好的中国葡萄酒。只要忠实于自己的土地,把当地的风土特色充分表现出来,就是好酒。如果大家都去复制某个酒庄的味道,消费者该感到多么索然无味?那将是葡萄酒世界的末日。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该文提到“烟台的葡萄酒厂要酿出足够甜度的干红需要加蔗糖”,但从常识来看,这个结论完全错误。因为加糖并不是为了“酿出足够甜度的干红”(干红并不需要甜度,“干”恰好是“甜”的反义词),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酒精度(酵母把糖分转化为酒精)。就连拉菲酒庄所在的梅多克产区也允许加糖,梅多克法定产区法规规定:葡萄汁含糖量需达到170克/公升,葡萄酒酒精含量需达到10%~12.5%。如果达不到,允许通过加糖来实现(不超过36克/公升)。

  如果文中所提到的“中国的拉菲”是指品质可以媲美拉菲的顶级葡萄酒,那就意味着记者对中国葡萄酒的认识至少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近年来,中国葡萄酒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开始活跃在国际葡萄酒的舞台上。2013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介绍新兴葡萄产区的崛起,在谈及中国葡萄酒品质的提升时,《世界葡萄酒地图》的作者之一、英国著名酒评家休•约翰逊以来自张裕的摩塞尔十五世酒庄干红为例,指出其“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款来自波尔多的产品”。2013年9月,世界三大酒评家之一的葡萄酒大师杰西丝•罗宾逊在《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的专栏文章,她结合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中国葡萄酒的品尝印象,对于中国葡萄酒近年来取得的进步给予了积极评价,并列出6家“中国精选”酒庄,覆盖宁夏、陕西和山西等新兴产区。

  而在2013年3月,创始于1698年的英国皇室御用酒商BBR公司正式宣布为四款张裕葡萄酒提供永久货架位置,引起英国媒体的广泛报道和酒评家们的浓厚兴趣。BBR是全球拥有葡萄酒大师最多的公司——目前全球葡萄酒大师总人数只有312位,其中7位就职于BBR公司,进入BBR销售的葡萄酒都要经过这些大师们的品尝分析、严格筛选,门槛之高可见一斑。BBR公司采购主管、葡萄酒大师马克•帕尔多指出:“虽然对于BBR来说,做出的只是小小的选择,但对于葡萄酒行业,这是一个时代即将到来的迹象。张裕示范了如何从‘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葡萄酒生产商引入专业酿酒技术,并创造出一流的葡萄酒。可以想见,会有更多的葡萄酒生产商紧随其后。我们也期待着能够品尝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出色的葡萄酒。在那些所谓的‘新新世界’葡萄酒产区中,中国绝对是最有潜力的一个。”英国著名酒评家菲奥娜•贝克特也在《卫报》撰文预测:“到2020年,我们的货架上将会摆满中国葡萄酒。”

  另据英国《国际饮品》杂志发布的2013年“世界最受欢迎葡萄酒品牌”排行榜,在50个上榜品牌中,既有法国的拉菲、意大利的安蒂诺里、西班牙的桃乐丝、美国的蒙大维,也有中国的张裕。其实,当中国作为葡萄酒的新兴市场被国际关注的同时,中国的葡萄酒产区也吸引众多国际巨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纷至沓来。保乐力加、桃乐丝等欧洲酿酒巨头相继在宁夏投资建立酒庄,酩悦轩尼诗更是一口气在宁夏和云南兴建了两家酒庄。而一向以水晶饰品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施华洛世奇家族,在河北建立的酒庄已经低调运营了十余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拥有拉菲酒庄的拉菲罗斯柴尔德家族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烟台的蓬莱产区投资兴建酒庄。如此说来,我们还用担心中国酿不出拉菲吗?(文/庄晨)

【编辑:刘虹利】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