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陈可辛:不会拍自己不喜欢的戏 是最大的原则

2013年10月11日 09:2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我不会坚持拍香港电影,只会拍更好的电影,生存是最重要的,因为你要站在擂台上,所以一路要去适应和变化。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也不会有太多盲目的自信。”

  日前,陈可辛亲临“异乡情怀——2013香港主题电影展”与观众交流,他的作品《双城故事》、《甜蜜蜜》重回大陆银幕。《中国合伙人》在赢得大陆金鸡奖的同时,也引起了文化界以及香港部分影评人的质疑,认为陈可辛在这部电影中完全丧失了香港导演的独立性,香港又少了一个导演。陈可辛称,自己不会坚持拍香港电影,只会拍更好的电影,生存是最重要的,因为你要站在擂台上,所以一路要去适应和变化,而自己这样的选择和“异乡人”的身份有关,比较容易适应当地的文化。“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也不会有太多盲目的自信。”

  “现在看自己以前的戏总是太年轻太天真”

  作为本次影展的开幕影片,《双城故事》是陈可辛导演的首部剧情长片,几乎已经映现出他大部分作品的基本命题:时代、爱情、生存与抉择。全片洋溢着老香港的独特气味,片中纯真的退让、误解和体谅,以及张曼玉、曾志伟与谭咏麟几位大明星于未成名前的经典组合,都如同上世纪90年代一样地无可复返。开幕之前,陈可辛就幽默地请大家多多包涵,“这是20年前拍的电影了,现在看自己以前的戏,总是too young too naive(太年轻太天真)。”

  《甜蜜蜜》是陈可辛导演的代表作之一,当年一举夺得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在内的9项大奖。陈可辛认为,《甜蜜蜜》其实是自己除《中国合伙人》外拍的最商业的电影,“里面都是好人好事,没有违反观众的意愿。其实这两个电影很像,都是看完很痛快、很正面的东西,《甜蜜蜜》是我拍的最符合好莱坞判断的商业片,虽然它在表面、手法上好像是文艺片,但它实际上不是,文艺青年一定要注意,不是说镜头比较慢就是文艺片。”

  “我不会拍一部我自己不喜欢的戏这是最大的原则”

  陈可辛是最晚来内地拍合拍片的香港导演之一。从《如果·爱》开始,陈可辛就坚持认为,合拍片一定要像合拍片,他也不断尝试挑战自己,“我用了很商业的手段去拍《如果·爱》,但是它确实是一部比《甜蜜蜜》文艺得多的文艺片。”到了《投名状》,陈导也拍得非常纠结,“《投名状》其实不商业的,里面没有好人坏人。到了《武侠》,我又弄一堆很风格的东西,结果碰了很多钉子,负了很多债,我也认了。”

  《中国合伙人》的成功,让陈可辛在收获票房大卖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最典型的声音是,在这部电影里,陈可辛完全丧失了香港导演的独立思考。陈可辛坦言,《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确实完全是一个内地故事,自己拍完之后,像孙子一样拿给很多人看,反复剪,但是你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香港特点,“我也是一个香港元素,我的思维、我的节奏和情怀还是有香港元素的,一个内地导演来拍肯定会不一样。”

  但是,陈可辛称自己下一部电影可能比《中国合伙人》走得更远,“我会拍一个‘打拐’的戏。我只会坚持拍更好的电影,这是我个人的想法,香港电影圈不一定认同。大家都在找一个生存的方法,生存很重要,站在擂台上很重要。我不会拍一部我自己不喜欢的戏,这是最大的原则。”

  “坚持电影是商业的运作不代表就把自己的灵魂出卖了”

  陈可辛说:“我一直都是一个异乡人,总是在一个社会的边缘,所以我不会很有底气。我没有太多安全感,不会有很盲目的自信。很多人觉得我讲话比较谦虚,那不是假的,我真的是觉得自己不够怎样。”在商业和个人情怀之间,陈可辛的方法是,“我也常常坚持电影是商业的运作,但这也不代表你就把自己的灵魂出卖了。我不是那种先想题材再去拍电影的人,很多时候我是想市场能不能接受,然后找到能接受的题材,然后才去尽量使得这个题材我喜欢,要是不喜欢,我还是不会拍的,这是我的方法,和很多内地导演不同,但最后契合点是一样的。”比如他最新的影片《打拐》,尽管这可能是他电影中最不市场的一部,但也一定有市场考虑,“主角不要用明星,才真实,但我还是改变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要保险,才去做,个性使然,改变不了的。”

  中小成本电影近两年在电影市场上大获成功,陈可辛说对自己而言当然很好,因为回到了自己非常喜欢和擅长的东西,但是他认为市场不会永远这样,大片一定会回归,“现在大片不好的理由,不是观众不爱看,而是拍得不够好。不够好的理由是不够钱拍,投资人不够远见,压缩大片的成本。我们现在看的大片其实都是不够大的,偷工减料,所以观众会审美疲劳。”(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编辑:宋宇晟】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