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好声音》遭吐槽:“钱味”越来越重

2013年11月06日 09:1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11月9日,《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巡演北京站即将在万事达中心开唱,第二季16强学员将悉数到场。而在11月2日浙江卫视广告招标会上,加多宝以2.5亿元第三次拿下中国好声音的独家冠名权。

  加多宝第一次拿下《中国好声音》冠名权花了6000万元,第二次拿下冠名权为2亿元。这次加多宝付出了2.5亿元的投入。而另一边的巡演,则早已从今年5月启动,将持续到明年,两季好声音学员将在全国各城市展开人气pk。

  轰轰烈烈的“好生意”看似很美,却引来了吐槽:“中国好声音‘钱味’越来越重。”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商业化的背后,如何保证好声音的品质和延续?

  票房之困 赞助商满意了,好声音满意吗?

  “我会去看11月9日的好声音演唱会,因为它不要钱。”一位北京读者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

  这句话意味深长。首先,免费的午餐总是受欢迎的;反过来说,如果要花钱,还卖得动票吗?

  去年夏季,“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在选秀“将死”的哀号声中名利双收,但在12月启动的巡演却不得不面对窘境:广州站、长沙站连续遭遇低上座率,成都站干脆以“天气及部分参演人员疾病等因素影响”宣布取消。

  转至今年,“天翼飞Young中国好声音百城百场演唱会”于5月启动,半年来已在上海、西安、武汉等30多个城市上演,演出艺人以第一季为主辅以第二季的“人气歌手”。有“百城百场”大盘运作,“第二季”巡演是否还有必要?据知情人士透露,经历去年“走麦城”,今年好声音比赛尚未结束,制作方星空传媒高层便已多次讨论是否要举办巡演,最终还是“财大气粗”的中国电信再次接下盘子。

  据了解,冠以“天翼飞Young”之名的好声音演唱会不对外售票,而由电信方面全额投资,演唱会门票也由电信以赠送的方式向其用户发放。电信方面此前透露的数据称,“每一张门票能带动3.5至4.2个入网(手机、宽带)用户”,所以,电信投资好声音演唱会绝对不亏钱。

  反观好声音方面,从去年尴尬的票房到今年不用为卖票担忧,看上去很美。但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第二季好声音节目的市场反应普遍不如去年,而去年巡演尚遭冷遇,第二季学员的人气又何以为继?赞助商还会买第三、第四季的账吗?

  市场之问 热度不再,歌手何在?

  “去年好声音看的是新鲜,今年好声音看的是炒作。”有媒体这样提问:“为什么我们仍只记得吴莫愁?”

  去年好声音56强,如今还有多少为大众所熟知?今年第二季又有30多位学员签约星空,如何将他们推向市场,成了制作方头疼的问题——“百城百场”加“第二季巡演”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市场反应却是另一番景象。“最受各地赞助商欢迎的,仍是那么几个人。”一位星空工作人员向北青报记者承认。据透露,星空内部将旗下数十位好声音艺人按名气大小分成几个等级,并采取捆绑式销售。比如赞助商点名要某位“A咖”,那么必须接受数位“B咖”或“C咖”的捆绑推销。这样的办法一方面能解决不太出名的学员“无人邀请”的局面,也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

  有人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霸王’条例,如果好声音人气持续下滑,那么商演就会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以今年第二季艺人为例,很多演唱会都点名要人气最高的学员姚贝娜,但因为姚贝娜没与星空签约,导致星空无法对其强制要求,因此出现了一些赞助商私底下邀请姚贝娜参加“好声音演唱会”的现象——这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却反映出在市场热度下降之后,好声音正在失去面对演出商时的强势和主动。

  另一方面,去年从比赛结束到今年春节,好声音学员们整天忙于应付商演、广告等,以至于作为音乐人最重要的价值——原创歌曲迟迟不见,因此饱受“只顾赚钱不顾音乐”的批评。而今年节目尚未结束便启动“百城百场”,不少第二季艺人甚至还没比完赛就要上台表演,此后长达一年的“百场”巡演和“第二季巡演”又要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原创只能又向后推了。

  “新鲜感退却—市场接纳度下滑—加速推艺人—热度下降更快,我担心好声音会走入这样一个不良循环。”一位业内人士对北青报记者表示。

  竞争之陷 傍了一条大腿,其他大腿咋办?

  “如果过快、过度商业化,就会伤害到好声音的品牌。”该业内人士说,好声音与中国电信战略合作就像硬币的两面,光鲜的背后也有弊端,比如电信提出的排他性要求,国内另两家运营巨头——移动、联通很可能会投向好声音的竞争对手如《我是歌手》、《快男》的怀抱。“目前电信的用户群是4亿,但移动的用户达到了7亿……这是不是说‘好声音’丢失了更大的市场?”该人士表示,“好声音确实创造了全新的竞争模式,但它过早地定型,很容易被模仿并超越。在整个选秀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的背景下,被所有竞争对手瞄准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从“好声音”变成“好生意”,“中国好声音”成为业界典范,但不断做大的“好生意”能否反哺“好声音”,从而带动中国原创音乐的发展?文/本报记者 祖薇

【编辑:宋宇晟】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