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心引力》被吐槽:男主角是“枉死”的(图)

2013年11月22日 17:25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强大的《地心引力》虽然在内地首日上映票房为3200万元,尚未超过《雷神2》天雷滚滚的4010万元首日票房,但业内人士分析,它在全球吸金已经超过5亿美元,同时也被业内人士看好将像去年的《少年派》一样凭借良好口碑后劲十足。不过这还不能算是最厉害的,不少物理发烧友和电影技术达人开始在网上发帖,分析该片的拍摄秘辛以及电影中违背物理原理的地方,让我们来跟着分镜头,从《地心引力》中学一学哪些是对的物理常识,哪些又是反面教材。

  镜头1

  失重漂浮怎么拍

  女主角在太空舱里的婴儿POSE

  失重的感觉不一定要在太空舱里才能体会。平时我们乘坐飞机时,都可能经历过瞬间失重的感觉。据悉,影片《阿波罗13号》的失重场景就是剧组及演员乘坐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运输机在高空以抛物线轨迹飞行,每次经历约23秒的失重状态,用以让摄像机捕捉下演员的某些动作。

  但是这种拍摄手法在《地心引力》中显然是不够用的。再加上导演阿方索本人对于长镜头的特别偏好,几十秒的失重状态显然不能满足他的“胃口”。另一种模仿失重的方法是水下拍摄,虽然性价比高,但是演员在水下闭眼和憋气的神情是无论如何不能让观众买账的。

  《地心引力》最终使用的方法,是大型牵线木偶操控方式和最先进的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不得不让人们对于想出这种创意的人肃然起敬。

  失重状态最难拍摄,也被众多影迷津津乐道的一幕,是女主角进入太空舱,脱去宇航服像婴儿一样蜷曲着飘在空中的长镜头段落。实际的拍摄方法则是:桑德拉坐在一个很小的自行车底座上支撑身体,一条腿绑在装置上帮助固定,而缓慢的四肢移动以及整个身体的翻腾漂浮动作就是由木偶师与程控线缆装置协助完成,同时还要用电脑特效做出虚拟肢体来替代演员绑住的腿,并做出与线控的身体其他部分匹配的动作。而在很多太空行走场景中,演员们也只要专心负责表情就可以了,其他肢体动作,绝大部分由电脑动画师来搞定。

  镜头2

  光影变化怎么拍

  乔治·克鲁尼看到的日出日落

  另外一系列让观众们叹为观止的镜头,是帅哥乔治·克鲁尼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日出日落,光影变化如此真实,并且映照在宇航员们的头盔面罩上,使得导演想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初衷得到完美实现。

  随着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翻转,太阳、地球、其他星体不仅本身在画面上的位置发生迅速变化,它们投射到角色身上的光影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再加上头盔面罩上的光影变化,光影的复杂程度让人想想都头大。

  演唱会给了摄影师灵感——为了满足阿方索·卡隆想拍一部尽可能准确的太空电影的要求,视效部门很早就开始解决打光难题。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知道要达到导演要求,他们需要能快速移动并立即变换色彩的光源。而在参加一场演唱会时,他注意到舞台LED灯的效果和投影。剧组最后设计制作了一个20英尺高、10英尺宽的“光盒”,其内部由196个面板组成,并安装了4096个LED灯泡,亮度、颜色、变化速度都可随意调整。

  这样的“光盒”可以模拟日出日落的光线,甚至还考虑到地球自转时的不同环境背景。拍摄时,演员大部分时间都对着“光盒”在表演,摄影机捕捉他们的脸被光线照射的特写,后期再与背景合成。高仿真度的光线结合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光盒”被认为会影响到以后电影的拍摄制作。有圈内人士指出,这样的拍摄手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镜头3

  太空行走槽点多

  乔治·克鲁尼让女主角放手

  尽管以上已经展现了这部被誉为神作的电影“惊为天人”的特效创制手法,但是如果你真打算跟着《地心引力》学物理,还是先来听听网友们的吐槽吧——大部分出舱行走都要系缆绳,不系缆绳的自由飞行有,但极其少见;宇航员训练6个月就让上天单独执行任务,是开玩笑吗?连高中物理老师石先生都不得不指出:乔治·克鲁尼是“枉死的”——“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他完全可以依靠抛出自己身后背的重物来获取反作用力用以求生的……”(记者 石月)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