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导演陈哲艺: 希望掀起新加坡电影新浪潮

2013年11月25日 09:5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陈哲艺

  金马奖当晚,先后勇夺最佳女配角奖、最佳原著剧本奖以及最佳新导演奖之后,去年从金马学院毕业的新加坡29岁新秀导演陈哲艺人生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爸妈不在家》已经刷新了新加坡电影征战金马奖的历史记录。

  然而在零点时钟敲过,不少赶着交稿的媒体已经把大标题写成“《一代宗师》大赢家”时,空前隆重的第50届金马奖最终将最佳剧情片奖颁给了《爸妈不在家》——这似乎透露出李安及其率领的本届评审团对于金马奖下一个50年的寄望:未来与海外。

  侯孝贤:新导演获奖将激发年轻人创作能量

  金马奖结束后,评审会主席李安来到后台告诉记者,《爸妈不在家》经过四轮讨论才选出,仅比第二名蔡明亮导演的《郊游》多一票。

  其实,由《爸妈不在家》夺得最佳剧情片奖并非意外,因为陈哲艺本身就是侯孝贤的学生,他曾是去年金马学院的学员;而从小就看金马奖长大,深受杨德昌、侯孝贤和李安电影影响的他,也可算是一脉相承台湾电影风格并发扬光大到新加坡。“我对社会、家庭的视角很多是来自他们的启发,台湾新电影算是我的启蒙。”陈哲艺说。

  昨天凌晨的惜别酒会上,金马主席侯孝贤告诉记者,《爸妈不在家》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是这部片子确实有这个能量得奖,二是在金马50年由新导演获得大奖是个好现象,能够让年轻人创作的心情和能量大增。”侯孝贤透露,自己与陈哲艺第一次碰面是在某个电影“创投会”上,当时听说他要拍这个女佣和小孩的故事,还送了一本相关的书籍给他。

  陈哲艺:来金马原本只想和李安拍照

  其实说《爸妈不在家》爆冷,大概是因为不了解。此前,这部电影曾入围第66届戛纳影展并获得“金摄影机奖”,创下新加坡征战戛纳的记录。同时陈哲艺还透露,《爸妈不在家》在新加坡的票房以相当于450万人民币创下年度第三高,因为平常家庭题材电影在新加坡也显得很小众。

  尽管如此,陈哲艺本次来金马奖并没有拿奖的冀望,“我只有一个很小的私人愿望,就是想跟李安握手拍照。”获奖后,陈哲艺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复:“其他入围者都是大师级导演作品,而我们只是今年入围金马奖的最小国家的一部最小规模和最小预算的电影,拍摄过程还要到处去求人筹集完成片子的资金,真的是太意外了。”据悉,《爸妈不在家》共花费50万美金。

  虽然最终拿下大奖,但是在开“最佳新导演”奖时还闹了一出乌龙,颁奖嘉宾狄龙重复宣读入围名单被误以为揭晓,陈哲艺以为是自己获奖,立刻站起来,结果发现还没念完,“还蛮丢脸的,如果最后不是我,我会挖个坑把自己埋起来吧。”最后他击败赵薇夺得最佳新导演奖,二人此前在伦敦影展已经认识。

  《爸妈不在家》将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那么平实的电影题材,在新加坡很少见,据陈哲艺透露,这样的拍摄手法在新加坡也是第一次。“最早把片子带回新加坡时心里会有一点点小担心,我很怕观众可能不习惯,他们比较喜欢看喜剧,但没想到后来票房成绩还不错。”

  “在电影方面我一直感觉新马是‘二等公民’,几年才会入围金马一两个小奖。”陈哲艺说,新加坡的片种蛮有限的,每年拍大概10—12部戏,当中大概有8—9部都是喜剧,不然就是恐怖片等类型片。

  “其实很早我在写这部片子的时候,是想拍成一个新加坡的成长三部曲:第一部是小孩子,第二部是少年,第三部就是刚刚出社会的大人。”但鉴于新加坡的电影风气,陈哲艺拍完《爸妈不在家》时压力很大,甚至曾经考虑过从事教职,不再拍电影。此番获得金马大奖后,陈哲艺的创作激情又回来:“这部电影我花了三年,希望下一部不要太久,两年就够了。”

  此外,陈哲艺希望借着《爸妈不在家》征战金马奖创新加坡历史之际,能够激发新加坡其他年轻导演和自己一样追逐电影梦。“其实新加坡是多元种族社会,电影也应该呈现出多元性与可能性,我希望《爸妈不在家》能成为转折点,掀起新加坡电影的新浪潮。”

  据了解,《爸妈不在家》迄今共获得21个国际奖项,并将代表新加坡参加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竞逐。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