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粉丝狂热折射娱乐业短期行为

2013年11月25日 10:01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关注事件:某“大V”因为在微博上批评郭德纲被钢丝围攻。

  核心观点:如果是不顾一切的宗教性狂热,并且在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采取非理智甚至违法行为“捍卫”偶像,那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正常。这种理性缺失的背后,是我们过分灌输知识而忽视思辨的学校教育,是过分关注子女分数而忽视心灵的家庭培养;但更直接的,是娱乐业盛行的短期行为和唯利主义。

  上周,有个还算是“大V”的朋友跟我在微信上聊天,说是自己因为在微博上批评郭德纲被钢丝围攻,自嘲“快被砖拍扁了”。我哈哈大笑并表示同情之余,突然对这个已经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难道互联网和娱乐产业的发展,就是让社会连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都不能维护吗?

  粉丝这个现象比较集中地出现,是在娱乐工业化以后,是明星制推销的相应产物。偶像崇拜现象其实在人类社会很早期也存在,很多高明的政治宗教人物就很会利用这样的手法,但是用在社会大众的业余休闲消费中,并且形成相当广泛而普遍的群体,还是比较近的事情。尤其在内地,感觉上,还是从超女红遍大江南北和互联网开始普及之后,粉丝这个概念才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事情。

  对于娱乐工业来说,粉丝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群体,没有了粉丝群,就没有了明星的影响力。粉丝的产生,是娱乐工业利用宣传和推广活动潜移默化地营造出来的,其原理是利用青少年对于人生发展的不确定而产生的对美好人生的想象映射,以及开始从父母家人身上转移情感关注所需要的目的空缺,而将完美炫目的明星外在形象植入,引发一种盲目的迷恋。其实很多人崇拜的不是偶像,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虚拟的完美。在粉丝的形成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同一粉丝群体的相互影响,虽然人类已经进化成智慧生物,但是在群体无意识的情况下,人类的某些行为还不如一般的动物理智。

  我不太了解国外的粉丝整体状况如何,但就国内粉丝的情况来看,有两个现象令人忧心,一个是狂热粉丝群体的年龄分布比较广,延长的太多了。大部分人都有偶像崇拜期,但是一般人比较狂热的阶段也就七八年,从青春期开始到25岁前后,走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的喜欢就会变得相对理性,而目前我们的一些粉丝群体中的核心层明显超过了这个阶段。第二个现象就是“脑残粉”数量多,而且行为攻击性太强。人喜欢某种事物或者人,愿意投注一部分情感或者行动,很正常,但是如果是不顾一切的宗教性狂热,并且在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采取非理智甚至违法行为“捍卫”粉主(指偶像),那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正常。尤其是当粉主干了明显超出社会共同认知的不良举动的时候,仍然要“誓死捍卫”,这种行为怎么看着都有点邪性,让人有不好的回忆。

  这种理性缺失的背后,是我们过分灌输知识而忽视思辨的学校教育,是过分关注子女分数而忽视心灵的家庭培养,是过分注重培育顺从人力而忽视自主精神的文化传统,是过分追求物质所得而忽视精神家园的社会环境;但更直接的,是娱乐业盛行的短期行为和唯利主义。

  当然,这些社会背景方面的情况都在逐步的改变中,但就制造出粉丝并且是直接面对这些不良状况的娱乐业自己来说,并不能被动地等待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娱乐业要想长久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摒弃短期行为,摒弃在明星和产品的制造营销过程中的失德、低俗等套路,约束艺人的行为规范,就算不能给主流文化添彩,至少不能给社会发展拖后腿。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用在粉丝和粉主以及他们的制造者们身上,道理是一样的。郁晓东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