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乐评:音乐专辑被“边缘化” 传统唱片业待变革

2013年12月04日 16:1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唱片业中唱衰之声不断,互联网获取音乐的便捷使得乐迷们很少再去购买实体唱片。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新老歌手们频频开发布会、持续不断地发布夹杂着各种概念情感的新专辑,在媒体的闪光灯前和歌迷送上的“大麦”间绽放出得意的笑容,签售打榜,不亦乐乎,丝毫不见行业内的惆怅之色。

  其实每一个歌手都明白,纵然自己在专辑发布会上有多么豪言壮语,如今专辑的分量早已大不如前。在那个专辑还是歌手唯一推广歌曲平台的时代,一张优质的专辑往往销量节节攀升,歌迷口口相传,乃至吸引大批盗版商赖以为生。专辑既推广了新鲜的歌曲,也推销了新鲜的歌手,我们从一张张碟片中发现了那些感动过我们的“好声音”,并在对声音背后那个人的无限好奇中,渐渐成为某一位或某一类歌手的拥趸。而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音乐热与专辑冷的错位,打开电视到处都是唱歌的节目,打开电脑随处可见好歌推荐,司机开广播十有八九在听音乐,此起彼伏的各类手机铃声充斥着所有的生活空间。然而,当获赠一张音乐专辑你决定拆开听听时,你也许才发现,手上的便携笔记本电脑甚至连播放碟片的光驱都被退化掉了,若你无法在朋友中找到喜欢那位歌手的歌迷而转赠的话,你所能做的只有将它丢弃了。

  对歌手来说,发专辑不赚钱,即使告诉你某歌手靠卖专辑赚了多少钱你也不会相信,反倒是没有发专辑却接广告代言到手软的歌手更为名利双收。发专辑同样也没法有效地推广新歌,当一张新专辑到达歌迷手中时,碟里的歌如果能火的早在网上传开了,不能火的也难改其命运。发专辑更不能推销歌手,那些歌坛新秀们如果不去参加选秀节目赚赚话题和人气,哪好意思发专辑啊?

  可是作为歌手,却不能不发专辑。一张专辑被视为歌手一段时间内的音乐成果,也是歌手塑造个人价值的体现。发了专辑才能去打榜,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行业内的认可,才能获得更多媒体曝光机会,从而为自己下一步的商演、代言铺路。如此说来,如今的专辑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功能大于实际,其受到的冷遇也不足为怪了。

  一位记者同行日前终于决定对自己家中堆积如山的赠送专辑下手了,马伯庸曾写《焚书指南》详述自己处理冗余图书的标准,这位同行处理专辑的标准也十分简单:“听完一遍记不住一首歌的就扔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信息搭载着无线信号在空气中往来交织,很难说会不会不久后的一天,我们盛放专辑的光盘会像当年的3.5英寸软盘一样彻底退出人类生活。羽·泉似乎意识到这一点,率先推出了U盘做的专辑,同时加大了专辑的附加值,比如这张特制U盘留出了一个分区供用户自由存储,可问题是你怎么能确定歌迷不会像他们小的时候一样,为了收集附赠的“水浒武将卡”而把干脆面扔掉呢?更为有趣的是,以前靠推专辑而引起话题的歌手,现在却要依赖八卦话题来为自己的专辑热身。在汪峰新专辑《生来彷徨》亮相之前,他已经被“上头条”消遣了一遍又一遍了。他一面哀叹着这个时代的“空虚”,一面却为这场“空虚”的上头条游戏为他带来巨大的点击量而不饰欣喜,这何尝不是一个歌手与环境龃龉难合的典型表情呢?

  传统专辑被不断边缘化,或许并非坏事,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依然旺盛,只是需要一种新的实现形式。正如周华健所说的,专辑乏人问津,就意味着它脱离了市场的驱使和影响,对于音乐人来说,反而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所愿意表达的音乐。在实体文化产品普遍受到虚拟平台影响冲击的大环境下,传统唱片在变革中可否发掘出新的意义和价值?也未可知。那些火急火燎上马的选秀节目,又有几个长寿的呢?(成长)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