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冯小刚发飙不是真怒了 他是在放火

2013年12月30日 10:4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原以为冯小刚已修炼成仙,一句“感谢吐槽”对一切都释然淡定了,结果突然间还原了自己,一日之间连开7枪,剑指“影评人”。看似突然的开火,却让我觉得似曾相识,恍惚间仿佛回到了6年前王朔斜背着个书包,把一个纸媒记者说成筛子的样子。这情形比电影本身更像电影,更有戏剧感。不过这个时候选择开火,我并不认为冯导真的怒了,或许他根本是在放火。

  没有谁会觉得自己的票房足够多,3亿票房不妨碍对5亿的期待,10亿的票房不拦着对破纪录的渴望,更何况冯导还背负着对老东家的承诺,要在2013年给公司一个商业上的交代,平衡《1942》制造的压力。所以,不妨把这个时候突如其来的爆发看做是一个商业操作的技巧。

  平心而论,《私人订制》拍得不理想,但也谈不上多差。被疯狂吐槽的原因很简单,满汉全席永远会招人诟病,小米粥窝头却很少引人批判,希望越高失望越大。《私人订制》这部电影实在是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商业的目标、搞笑的效果、批判的诉求……其实电影并非越复杂越好,简单才是王道。

  原本在这个档期,人们已经习惯了冯小刚制造的岁末狂欢,进电影院就是找乐去了,但是冯导开炮说:“我拐两个弯儿你们就找不着北了。”说的是啊,冯导你干吗要拐俩弯儿呢?这就是有点轴了,就拿《1942》来说,不妨批判,不妨苦难,但是真心没选准档期,您要是把《唐山大地震》搁在贺岁档一样儿要崴泥!

  再说这部电影本身的问题吧,散点的故事布局,这是杂文的节奏,能不能这么设计?当然可以。但是把贺岁片拍成杂文,这结构不适合表现喜剧效果。您打算拍一讽刺幽默?也没问题,但是拍成批判式搞笑就有点儿拧巴。其实平行的几个故事随便一个拎出来都可以独立成片,放在一块儿,有点自我制约了。

  这事儿吧,还不能完全说是冯小刚的问题,跟王朔老师也有很大的关系。本来冯小刚跟王朔就有一种语言风格上的默契,而王朔的优势在于文学创作而不是戏剧创作。戏剧跟文学最大的一个不同就在于一个百分之百地依赖语言文字,另一个却不是。当初在《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王老师已经很是难为了一次徐静蕾,但那可以被看做是实验。这部《私人订制》从本子上就没给冯导擅长的镜头形式感以发挥的空间,如果这是一个文学作品,我觉得那是极好的,换成影视作品,唉。

  话说回来,我觉得冯导的爆发有些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影评这玩意儿我想还是要有个规矩,批评也罢,褒扬也罢,总要有个出处。影评有个习惯特别不好,那就是混淆批评和骂街,混淆争论和吵架。批评是有依据的,而骂街却只是宣泄。现在有些影评还真是没法儿看,文出无据,言语无状,对此发发火儿也算是情理之中吧。(吴亚滨)

  微语

  @彭浩翔:年少气盛,尚介怀影评。夸得暗爽,骂得不忿,此不过界别不同。电影丛林法则,赔本即消失,且市场变幻莫测,只能于坚持和妥协间走钢丝。影评纯理论不用面向市场,既可童真追问何不食肉糜,又可占领道德高地指点江山,只要不下海拍就天下无敌(偶有此例,结果一般都亲痛仇快),导演要面对的只是自己和市场。

  @吕彦妮:在这个骂与被骂的循环里,恨与叹息是唯一的增量。这样真的好吗?对,他病了,我们没药,但我们就能因此快活而毫无郁结吗?

  @王恺同学:伍迪·艾伦是作者电影,影评人对于他就是寄食者;而冯是典型无作者,缺乏自我。他始终按照商业市场、影评人口味和时代趋势拍,也因此他和影评人的关系特别深。

【编辑:唐云云】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