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健:我不需要刻意饱尝生活的磨砺

2014年01月02日 14:31 来源:天天新报 参与互动(0)

  记者:把过去的作品改编成室内音乐后,你觉得它们呈现出了新的结构吗?

  李健:比原来更有张力。比如《向往》,我觉得它有种浓缩了音乐史的感觉。音乐史是这么走的:巴洛克音乐,然后古典音乐,贝多芬、莫扎特,然后是浪漫派,萧邦、舒曼这些,然后是近代的德彪西,当代就是好莱坞那套了。有这样一首歌浓缩了这一过程,我觉得挺好。古典音乐给我的感觉始终是,有时候弦乐一响,就如雾乍起,开始弥漫。

  记者:你有过抛弃流行音乐的想法吗?

  李健:我这不叫抛弃。这些猜测其实没必要,毫无意义,你得确信自己要做什么。

  记者:这种确信是什么时候养成的?

  李健:从第一张专辑《似水流年》开始。在一个那么聒噪的快节奏时代,写一首《传奇》,不是很不合时宜吗?但是我觉得美是多样性的,我擅长这种娓娓道来的音乐,一定也没问题。

  记者:那你觉得自己算梦想家吗?

  李健:不是。因为我没有梦想,在我看来梦想太大了。要说目标我有,但也没有特别具体的目标。我是一个不太规划未来的人,读书的时候,幻想过当歌手是怎么样的生活——有过那么一念——但没把它当成一个终身奋斗的目标。一件事,我干不干得成都行,因为我不想什么都是背水一战。但纵观音乐这条路,在没有成功之前,我知道我只有这条路。

  记者:认准了这条路,就一条道儿走到底?

  李健:我写过一句话,“有时坚持就是一种无路可退”,因为当了歌手就不能干别的了,别的都不会。但我总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应该没问题,那些专业人士对我是肯定的,说明我的音乐没问题,音乐没问题那有什么担心的呢?只不过可能需要一些机会,需要更长时间去渗透,所以我(对成功)还是有2/3信心的。

  记者:就没设想过命运特别不开眼,就不给你机会吗?

  李健:没有,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幸运的人,加上我有主观判断——见过大腕儿们的演出,自己跟他们有大概的对比,觉得不比他们差,没有什么致命的硬伤,所以我还比较乐观。但没有想过一定要成为什么天王,有一天能像今天这样,以音乐为生就可以了。

  “我不需要刻意饱尝生活的磨砺”

  记者:你这辈子应该换不了职业吧?

  李健:对,我觉得歌手是我今生唯一胜任的,真的。

  记者:听说,你曾经也是做朝九晚五的工作,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李健:大学毕业后我工作了两年,在广电总局,是网络工程师。刚去的时候干一些日常的打水、接人,然后就翻译材料,做点小项目,没有任何成就感,人际关系处得也一般。

  记者:怎么想到辞职的?

  李健:那时候比较懒,就发胖了,有一天上五楼就气喘吁吁的,我就突然想到,再过几年,我混好了也顶多混成科长,上面还有处长、厅长、总局局长。我觉得我不要这样,要改变自己。怎么改变呢?从身体开始,每天少吃一点,再练哑铃。但那时候没写歌,反而看了很多书,都是杂文。第二年春天卢庚戌给我打电话,问我还想不想搞音乐了,咱们可以弄一个组合,也可以出唱片,我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原来的单位。

  记者:为什么不是毕业了就做音乐?

  李健:毕业之后上哪儿搞音乐?其实有一个办法,当企宣,但我实在不愿意。一个清华毕业生,没有户口,一个月挣1000多元,我接受不了,因为我是一个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让自己吃苦的人。我不需要刻意饱尝生活的磨砺,除非是逼不得已。但工作那两年我也吃了一些苦,主要就是挣的工资低,不够花。

  记者:挣了多少?

  李健:当时挣4000多元。

  记者:1999年,4000元还不够花?

  李健:房租1500,剩2500,根本不够花,我的信用卡每个月得有5000元额度,永远是这个月的卡透支到4900,下个月再还。

  记者:满足了你?

  李健:对,要么有成就感,要么有物质满足,那份工作这两个都没满足,扔掉一点也不可惜。如果当时我一个月挣40000元,我不一定冒险去当歌手,因为歌手是没工资的,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其实老天对我挺公正,没让我挣那么多钱。

  “其实每个人都在诗意地活着”

  记者:那你觉得自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李健:外界很难干扰我,(我)很难被影响。情绪上也是,我的笑点、泪点都高,不太会引起我大悲大喜。最近在看“快男”,我觉得现在的青年人这么脆弱吗?因为一场比赛哭得不行?换我在那个年龄,我根本不会有任何眼泪。我不知道是这个时代变了,还是这些个体不具有普遍性,如果仅仅是个体的问题,他们会把这样一个游戏当成那么认真的事情,这是我无法理解的。

  记者:你期待诗意的生活?

  李健:其实每个人都在诗意地活着,如果不诗意,你都没法儿生存。说白了,这个年代,诗意无非就是让你想开一点,接受已有的现实,然后找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一定要认知已有的生活,找到让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是思想上的,也是行动上的。就像我在一次节目中讲的,很多年轻人因为实现不了梦想感到苦闷,但大部分的梦想都实现不了,难道不实现梦想,你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

  记者:你自己的缺陷呢?

  李健:我现在缺少的是全神贯注。真正的艺术家不在乎名利,他就迷恋这一件事情,仅此而已。现在有智能手机,几乎每天都有200次以上的“打断”,你不可能不看手机3个小时连续干一件事。但艺术家需要专注,我去瑞士日内瓦看百达翡丽的表匠,那么多人参观,他完全不理你,那种专注让人羡慕。

  记者:你有专注到那种程度的时刻吗?

  李健:在家写歌的时候可以。专注和纪律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纪律是什么?生活中很多喜欢音乐的人都偶尔写过一两首非常好的作品,不比《传奇》差,但他没有坚持写下去。职业歌手必须有一个“量”,就是很专注的、长时间的写。而且说心里话,写《传奇》时的我比现在专注,那会儿我就用一把800元的吉他,红棉牌的,很普通。你不要相信一个人能源源不断地创作——我觉得灵感还是有限的。我最应该反思的是,真正让我着迷,让我有成就感的还是创作本身,不能再指望着往这儿一坐旋律来了,不可能,或者不太可能,(这种时刻)越来越少。

  “歌是一面有选择的镜子”

  记者:你大学毕业的时候,有没有过一种因为年轻,所以世界已经无法伤害你的错觉?

  李健:没有。当时我就觉得清华外面都是不安全的,在学校,你是主人,所有人都以你为主,第一次受挫就是大学毕业的挫败感。虽然你是清华毕业的,但到了单位,你就是新人,就干最脏最累的活儿,你的工资最低,连分苹果别人一筐你都得半筐……

  记者:所以就在卢庚戌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特别欣喜?

  李健:那会儿正处在迷茫阶段。

  记者:成立“水木年华”后你就忽略了这种差别?还是说你的苦闷感进一步放大了?

  李健:所以我觉得不够好,一下又放弃了,从零开始。我就是这样一个人,随心所欲的,因为我只要眼下舒服。我在音乐方面有一些洁癖,唱片里不能出现我不喜欢的歌和乐器,那两个人就得折中,所以当时瞬间就决定要离开“水木”,这些成绩我都不要了。当我感到压抑、不自由、限制,那我就放弃,连以前在“水木”写的歌也不唱了。

  记者:逞强还是硬气?

  李健:都不是,而是活在当下,必须让现在的我满意,我不太会在音乐上委屈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只要我觉得这场考试可能会一塌糊涂,我干脆就不学了,第二年重来学一遍。“水木”也是这个道理。

  记者:据说你考虑过退学?

  李健:大三想过退学,觉得太压抑,功课太累了。我是保送清华的,在哈尔滨成绩一直拔尖,但到清华就是两码事了,省状元、国家集训队那些人,学习好得吓人。我记得入学摸底考试,考四科,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我数学打20多分,但我们班有好几个98的。从那时起,我基本在学习上就没有太多成就感了,觉得应付个毕业差不多。

  记者:没退学的理由是什么?

  李健:我知道无论怎么样,一定要拿到一个真正的学位证书,这是对自己从小到大参加竞赛的总结,我必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再者,我要是退学了父母也不好看,他们会觉得孩子考上清华,没学下来,丢人。

  记者:那你日后写《父亲》的时候,有回想起这一段心情吗?

  李健:父亲去世我没哭,直到有一天写这首歌时,我才真正哭了。对父亲,我感到惭愧,这种惭愧包括歌里写的“原谅我从未给过你长大以后的拥抱”——这是最内敛,最不会表达的人的共性。基本上我们那一代,孩子心中不会把父母当做偶像,可其实你懂他的。

  记者:碰到有人在你的歌里去找自己的感情投射,你觉得好笑吗?

  李健:歌是什么东西?歌是一面有选择的镜子,或者说,它可能只能照出某些人,但就是照不出你的真实模样。歌像一面湖水,照你的时候你运气很好,能看清你,另外一个人照的时候,起风了,都是涟漪。歌曲就是这样,它永远是给一部分人的。

  记者:所以你的作品没有特定的服务人群?

  李健:我不为任何人服务。但一个歌手,一定要有一两首能够击中所有人的歌,才算真正的歌手。

  ○摘自《精品购物指南》

  2013年第49期 李森 文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