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邵逸夫去世 曾自称一天工作16小时

2014年01月08日 10:2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昨天上午,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去世。他叱咤娱乐圈80年,打造了邵氏、无线(TVB)两大影视王国;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医院遍布中国各个城市。有人评价邵逸夫经历的百年,比他拍的电影更精彩。

  著名导演吴思远在邵氏片场从场记做到导演,邵逸夫对电影的感情令他印象深刻,“邵逸夫是我见过的最爱电影的老板,几乎每天都要看电影,少则两部,多则四部,华语的进口的都看,不仅在自己的试片室看,还会跑到电影院去看。”邵逸夫也曾透露,自己一天工作16小时,一年看700部电影,最多一天看9部。他说,成功除了运气,最主要是努力苦干。

  邵氏影片日均观众超百万

  邵逸夫上世纪50年代进入香港影坛创业,买下当时荒凉的清水湾,修建邵氏影城,引入片场制,采用流水线作业,创立香港电影制作规范。

  “邵逸夫每天下午会到片场来巡场,看看正在拍摄的影片。”吴思远说第一次见到邵逸夫正是在片场,看到他来,大家格外“精神”,邵逸夫有时还会找导演问话。

  在称霸香港影坛的20多年间,邵氏电影年产量超过40部,共出产了1000多部影片;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发行点,日观众超过100万人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片尾广告,也成为许多影迷最熟悉的画面。邵氏还捧红了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等一批影星。邵氏片场至今依旧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业界称为“东方的好莱坞”。

  其实,邵氏兄弟都是电影人才,老大是制片兼导演,老二擅长编剧,老三精于发行,邵逸夫排行老六擅长摄影。早在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就在新加坡挂牌,两年后,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据说,影片颇受欢迎,仅广州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赴美购买有声电影设备时,在海上漂了一夜的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鼻祖。

  愿当伯乐发掘台前幕后影视人才

  除了为香港电影打下一片天地,邵逸夫留给产业最宝贵的遗产莫过于一批可用之人。“邵氏的南国实验剧团,第一期到第四期培养演员,第五期增加了编导。我是第六期的编导学员,从基本电影知识学起。”吴思远说,邵氏为香港培养了一批台前幕后的影视人才,这批人开枝散叶,让香港影视产业活力不断。

  1967年邵逸夫等人创建了无线电视TVB,他于1980年出任董事局主席,渐渐把主力转到电视。在与亚洲电视前身“丽的电视”的收视竞争中,邵逸夫打出了《上海滩》、《火凤凰》、《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剧集,以高收视率完胜。之后TVB的《流氓大亨》、《我本善良》、《义不容情》、《大时代》、《创世纪》也都成为港剧的代表作品。

  在电视行业,邵逸夫也成功“造星”。1971年,首期无线艺员训练班开班,“艺员班”后来为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人才,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嘉玲等演员,以及杜琪峰等导演都由“艺员班”发掘培养。在无线制作的“劲歌金曲”栏目中,邵逸夫还点名力捧黎明、郭富城、张学友、刘德华为“四大天王”,4人纵横娱乐圈活跃至今,足证邵逸夫伯乐的眼光。

  有评论称,虽然邵氏作品常因商业被指“媚俗”,TVB的电视剧也大多顶着“肥皂剧”的帽子,但是,邵逸夫在影视文化的评价中注定是无法绕开的人物。 本报记者 王磊

【编辑:宋宇晟】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