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邵逸夫曾远赴美国买设备 遇海难漂一夜获救

2014年01月08日 10:50 来源:华商晨报 参与互动(0)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邵玉轩是以经营颜料发家的富商,育有5男3女。邵逸夫本名邵仁楞,长大觉得拗口,遂自己起了个别号为“逸夫”,因排行第六,所以后来被香港影视圈尊称为“六叔”。

  邵逸夫从小天资聪颖,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在电影行业中大展身手。

  19岁邵逸夫迎商战

  邵玉轩大儿子邵醉翁(原名邵仁杰)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此后,“天一电影公司”因独断专行的经营态度,被上海六家电影公司联合抵制,这就是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六合围剿”。“天一公司”在上海无法立足,老三邵仁枚到新加坡发展。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赶到了新加坡,协助三哥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创业的时日里,他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奇痒难过。

  经过努力,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兄弟俩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1930年,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买下了两家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

  远赴美国买设备,遇海难漂一夜获救

  1929年到1933年,世界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坚持下去。同时邵逸夫也意识到,与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状态定将被淘汰,于是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命不该绝的他抱着一块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上飘了一夜后获救,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设备有了,邵逸夫又自己写剧本,两只腿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多年之后,邵逸夫谈到当时的心境时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终于在1932年,他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

  工作狂人1年看700部片子

  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

  年轻时,邵逸夫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我根本没有时间生病”。新加坡媒体评论说:“邵氏兄弟公司的成功,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神话故事。兄弟三人的发迹,显示了邵逸夫在生意场上绝顶的聪明和艰苦的努力。”

  邵逸夫自己搞电影,因此一心要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

  至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颇具规模,他的勤勉却不减年少。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彻在他的书中回忆说:“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的酒吧被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