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齐赞"最强大脑" 高长力:有营养的科学大餐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2月27日 09: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魏坤琳

  中新网2月27日电 25日下午,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在北京举行了“最强大脑的创新与品牌”专家研讨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与会并发言,肯定了《最强大脑》的成绩,也为节目提出了中肯的意见。高长力生动地形容:“我非常高兴看到出来这么一个节目,形象点说,这个节目又好吃又好看,是有营养的一个科学大餐。”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等专家,节目主持人蒋昌建、节目科学评审魏坤琳、最强大脑科学顾问团的科学家、高校学者及传媒人士、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景志刚及相关领导都参与了研讨会,他们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解读了《最强大脑》对中国电视的建设性意义,为节目提出改良意见。专家们不约而同地都肯定了节目的科普作用和智力含量,在娱乐化趋势严重、竞争日益同质化的中国电视界,《最强大脑》无疑给观众和业界都带来的了全新的体验。

  节目主创揭秘创办始末

  逆天专家团,周杰伦加盟不计回报

  在一众同质化的娱乐节目中,《最强大脑》以其高智商而显得非常出类拔萃。在研讨会上,江苏卫视副总监、项目部主任王培杰详细回顾了《最强大脑》诞生的过程。

  《最强大脑》这个节目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筹备。在当时,王培杰做过统计,各个卫视新推出的节目大概有106档,这个基本上围绕着唱歌、亲子、喜剧类展开,因此团队决心要错开这些类型,做别人没做过的节目。江苏卫视因此从科学文化的角度入手,希望用《最强大脑》是引起大家对科学的关注,并确定了口号是“让科学流行起来”。

  节目组成立了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中外专家顾问团,国内有20位来自脑科学、生物学、运动神经学的专家,有中科院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外来自耶鲁大学的十多位专家,其中有多次获得诺贝尔提名奖的科学家,更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法国的有机化学家,还有世界精神健康组织的主席,用庞大的专家团队,来保证结构的专业性。王培杰尤其强调,专家并不是挂名,必须全程参与节目,从前期策划,到选人,到项目的确定,确定什么样的挑战项目,以及如何去评判,整个过程跟我们的团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非常投入。

  专业性之外,江苏卫视也希望节目能引起大众兴趣,因此想到请有影响力、高关注的人来带动。“李彦宏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周杰伦,有人花天价请他做评委,他没去。”王培杰揭秘说,周杰伦和江苏卫视方面闲聊的时候知道《最强大脑》,表示很愿意参与,“根本不谈钱,因为觉得这个节目太有意思了。”

  在技术方面,《最强大脑》的视觉冲击力也做得足够充分,团队关注声光电的效果,在道具方面极为用心。王培杰距离说,第一期的五千个魔方,请了8个专业的魔方师,花五天时间搭了魔方墙:“可以说这个节目是中国电视史上,有史以来使用道具量最大最多的一次。”录制节目过程中有20个机位从不同角度在捕捉选手的每一个细节,,以便后期放大悬念,把观众有期待感和代入感。

  王培杰说,节目最大的难处是找人:“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筹备,整整找了大概有大半年,到去年9月份跟专家再碰的时候,专家说我们找的人超过了他们院校这么多年,为研究去找到的样本。”

  和一般的娱乐节目不同的是,《最强大脑》在节目结束后,选手也会成为科学研究长期素材。

  专家充分肯定节目创新

  高智商,投行人士爱看;人文关怀,引发社会关注

  参加研讨会的多为专家都对节目表示了肯定,其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破了以往电视节目给人的“弱智”印象,强调智力含量;而是通过选手能力展示,体现了充分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中国雨人”周玮所引发的社会探讨,给习惯伪煽情的中国电视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会议主持人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提到,在世纪之交,中国电视界曾经有“弱智的中国电视”这样的批评,随后是江苏卫视用《南京零距离》开启了新闻的新纪元,打破了“弱智”的说法,《最强大脑》更是电视行业的一个里程碑:“江苏卫视骄傲地把《最强大脑》作为栏目名,是一种巧合,也是对十几年前争议的一种回应。”

  通常,精英们是会远离电视节目的,但是节目主持人蒋昌建说,《最强大脑》把很多高端人群回了电视面前:“我身边大量投行的朋友看这个,他们也在丈量自己跟挑战者之间的距离,这就是体验和参与感……科学节目春天的种子已经播下了!”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则认为,《最强大脑》的流行,是老百姓文化素质提高、科普环境变好的一个体现。电视节目和科学的互动方式突破了猎奇的科学故事模式,《最强大脑》可以真正地展现科学,并提出了一种开放给观众的可能性。

  《最强大脑》科学评审魏坤琳表示,这档节目对国内的心理学专业都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可以通过节目宣传自己的学科。让科学流行的同时,也让科学走向神坛。”通过《最强大脑》,魏坤琳找到了一种“把科学名词用大白话讲出来”“让科学接地气”的方法。

  《最强大脑》科学评审魏坤琳也对节目的人文的价值感到非常自豪:“整个节目当中,并不是说去机械的来去展示人脑它特殊的功能和特殊这样一个技能,而是普通人的,靠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所能展现出来的能力,节目里展现了挑战者们的生活,甚至包括他们的命运等等,这是对人本价值的尊重。”

  尹鸿也对这种科学所展现的人文印象深刻:“科学精神最高境界,仍然是人文精神,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对不同人的尊重,对不同能力的尊重,哪怕在某些方面比很多人低很多,但是他会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能力,这对社会有引领和带动的作用。”

  高长力:科学家成为明星的时代终于到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在研讨会上肯定了节目对于科学流行的贡献,他提到95年的时候主管单位就召集了很多科学家开了关于加强科技宣传的研讨会,当时,就号召科学家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媒体要把科学家推到前台,让科学家成为明星,让百姓关注科学。对比现在,高长力欣慰地说:“二十年后,看到《最强大脑》,魏坤琳、蒋昌建,现在都是耀眼的明星,他们是科学家的代表,后面有整个科学家的团队,他们只要一开口,都是能够征服很多人的大明星。《最强大脑》收视率这么高,是老百姓真正关心和谈论科学话题的节目,我们接近20年的愿望实现了。”

  “这就意味着什么?科教兴国的战略从宣传角度讲,走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一个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靠什么?科教非常重要。从我个人来讲,我非常高兴看到出来这么一个节目,形象点说,这个节目又好吃又好看,是有营养的一个科学大餐。” 高长力说。

  在充分肯定《最强大脑》之余,高长力也对节目提出了几个关键词:科学、娱乐性、收视率和价值观、创新和融合。高长力希望节目多传播科学精神、引发民众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强调要把握好节目的娱乐性:“没有这个娱乐性,科学到达受众,恐怕也难以实现。但是这个娱乐性,我们怎么把握?我是想应该从戏剧性中去提炼,就节目最成功的关键之处,就是讲故事,最大的悬念是‘极限在哪里’,怎样突破。这是最典型的故事性的结构。娱乐性也应该从这个里面去挖掘,而不是从低俗、搞笑、插科打诨,请到多大的明星,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科学对你产生的戏剧性。”

  在传播科学的前提下,高长力表示不能一味追求收视率:“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收视率的第一牺牲掉很多最关键的东西。”高长力认为中国雨人周玮就是很有人文关怀的一个内容,需要通过节目传播“令人感动温暖的正确价值观”。此外,他也还希望《最强大脑》做出更多创新,实现像《非诚勿扰》一样的模式输出,更需要和新媒体充分融合。

  “我们走了很远,但是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一个传播科学的节目,不要走到最后,走到了别的方向上去。”高长力语重心长地说。

【编辑:张曦】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