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刚:对女儿的感情很复杂 儿子最会哄我开心

2014年03月14日 10:00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王刚主演的生活剧《家宴》3月19日登陆北京卫视黄金档,剧中王刚饰演的“老冯头”是一位江南小有名气的淮扬菜厨师,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慈父。近日,王刚接受本报专访时聊起了自己的生活,在吃上并不讲究的他笑言:“我最拿手的就是乱炖,做得最好的是包饺子。”生活中最让王刚开心的一是“小酒壶”,二是小儿子丁丁,“儿子特别会哄我开心,我一急他就说‘爸爸不要生气哟,爸爸不许说粗话哟’。他一‘哟’,我就不急了”。

  >>角色

  为演大厨削破手指

  剧中,王刚是一名“大厨”,烧得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是“松鼠桂鱼”。为了演得惟妙惟肖,王刚还主动与厨师交朋友,他透露,剧中自己的刀工出神入化,其实都是替身的功劳。他笑言:“看到他们切得那么好,有时候我还有点‘不愤’,比如说剧中有一场厨艺大赛的戏,比切丝。我主动请缨自己来切,这样镜头拍出来真实,让镜头从我的手摇起来拍我的脸。结果一下切手上了。”

  剧中做得一手淮扬名菜,但是生活中王刚并不喜欢吃这种“小资”风格的菜,“我是回族,我最喜欢吃大快朵颐的菜、有风味的菜,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多过瘾啊!所以我做菜也没什么刀功,就是大劈大砍。”因为习惯了粗放的做菜方式,王刚拍《家宴》时没少制造笑料,“比如拍‘老冯头’做淮扬名菜‘三套鸭’的戏,这道菜是家鸭里包着野鸭、野鸭里包着家鸽,三禽合一。导演一开机,我手上特别溜,先是腿,然后翅膀、脑袋,咔咔分解完了,导演傻眼了,说三套鸭,你怎么都给人拆了?只好再买东西重拍。”

  >>厨艺

  最拿手的是包饺子

  王刚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满生活,只是他在吃上从来不讲究。在剧组,王刚最爱吃的是红烧牛肉味的方便面;在家里,做饭的是保姆。不过王刚也不是没“锻炼”过,他说:“以前我也做过。因为有几年也是我自己过日子,自己买菜做饭。最拿手的菜是炖鱼,还有炖牛肉、小鸡炖蘑菇、煎鸡蛋、烙饼。我儿子还在他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送来一条海鱼,特别新鲜,我厨艺兴致大发,做了条炖鱼,他妈妈又惊讶又开心地说‘哇,这么好吃!’”

  包饺子也是王刚的强项,“上个星期,我去岳父岳母家吃饭,包饺子,可是饺子皮跟不上。我性子急,直接挽袖子就上了,其实我已经好多年没擀过皮儿了,没想到一上手居然还擀得那么好,中间厚,外围薄。和面、揪箕子这些吃功夫的活儿我都会。”王刚越说越开心,“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包饺子了,从这个角度上想,我的厨艺还不错呢!”

  >>嗜好

  小酒壶不离身

  王刚好喝酒,拍摄《宰相刘罗锅》时有一场戏,李保田面前的酒瓶里装的是水,王刚面前的酒瓶里装的却是真的酒,“我就是靠酒把戏劲儿带上来的。”

  工作时,王刚喝酒是为了入戏,但生活中,喝酒是王刚的一大嗜好。采访间隙,王刚掏出烟斗,又从怀里摸出一个精致的小酒壶,拧开瓶盖,有滋有味地喝了一口,“这是上好的苏格兰威士忌。有时也装白酒,白酒大概50多度,威士忌都是42到46度,所以两种酒用一个壶装不会串味。”不管在片场还是平常在家,王刚永远小酒壶不离身。说到酒友,王刚笑着说:“好的酒友太多了,喝酒最要命的就是那种越喝话越少,最后都快睡着的那种人,比如说郭达。有一次我们吃羊肉串,他拿了一瓶白酒,我喝了九两,他只喝一两,我当时正好碰上不顺心的事儿,想跟他聊聊天,结果我说了好多心里话,他居然没话,太扫兴了!”

  >>家承

  深受父母影响

  王刚承认自己深受父亲影响,“我现在非常怀念我的父亲,我感激他老人家,像我小时候那么顽皮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他那么严厉管教的话,我能不能活到今天都是个事了。”

  王刚敬重佼佼者,这点就得益于父亲的教育,“父亲从小教育我,要多增长知识,学一门或者几门手艺。所以生活中,我会非常尊重像‘老冯头’这样的人,他不是大老板、大款、高官,但他在自己的专业里是佼佼者。行业没有高低贵贱,比如说做官,你为官造福一方,我尊重你。你是一个贪官、庸官,我瞧不起你。还有那些学术造假的工程院院士,我鄙视他。我记得小时候,我们胡同有个修自行车的叔叔,修的是又快又好,还不多要人钱,人家一招鲜能吃遍天,我喜欢这样的人,还有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

  小时候王刚每每看母亲在台上演戏唱歌,总觉得非常骄傲,“母亲给我最大的影响一个是从样貌上,基因上,我跟母亲长得像。再有呢,我母亲很善良,而且很有主见。”2008年8月王刚喜得贵子。2009年初,王刚的女儿又给他添了一个混血外孙。然而2009年初,母亲的去世给王刚留下很多遗憾,“母亲在的时候,我们一大家子人,总能找个由头聚一聚,也就是我们家的‘家宴’。现在母亲走了,‘家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母亲88岁时走的,过去老话讲,八十八是米寿,好在她老人家有了孙子,后来又有了曾外孙,也算四世同堂了。”

  >>对话

  我对女儿的感情很复杂

  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您女儿的时候,她说您的脾气很急。在儿子丁丁面前,您也这样?

  王刚:我是跟所有人都急。不过儿子特别会哄我开心,我一急他就说“爸爸不要生气哟。爸爸不许说粗话哟,”这招特别厉害,他一“哟”,我就不急了。

  京华时报记者:您对儿子更多的是溺爱吧?

  王刚:没有溺爱,但有爱。我倒是觉得我对女儿挺溺爱的。

  京华时报记者:丁丁现在会讲很多航天方面的知识,是您教的吗?

  王刚:没教过,是他自己感兴趣。为此,我带他去了一趟休斯敦看航天飞机,他特激动。后来在学校做演讲,他就说到阿姆斯特朗,说到加加林,我特别为他骄傲。

  京华时报记者:您希望他成为一个科学家还是艺术家?

  王刚:无所谓。我认为一个男孩子,格局要大,心胸要开阔。这点很重要。

  京华时报记者:女儿结婚时年纪也不算小了,您有逼婚吗?

  王刚:没有。她一直在英国读书,她此生的第一个男朋友就是她现在的丈夫。我对女儿的感情很矛盾,很复杂。可能每个父亲对女儿都这样吧。我总觉得女儿的男朋友不如自己想象得那么好,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但是又觉得我们不在她身边,在英国能有这么一个人照顾她也好。我记得有一次,她打电话过来哭诉说他们之间发生了矛盾。我当时居然有一种开心的感觉,马上说“好,你回来,咱不在那儿待了,这永远是你的家。”真的是很奇怪,尤其是当她结婚的那一天,我挎着她的手把她送出去,真的很难受。

  京华时报记者:您那天哭了吗?

  王刚:没当她面哭,我问“哪儿能抽烟”,就跑到旁边的小树林里,在那儿哭了。然后我女婿,这英国小伙子居然端着个烟缸跟着我。这就是文化差异啊。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