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2》开播引发争论 导演:更重人物情感(图)

2014年04月21日 11:34 来源:江淮晨报 参与互动(0)

攀40米高树采蜜的藏族小伙。

  再三推迟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终于在上周五晚裹挟着汹涌口水而来,吃货们早就在电视机前守候,不想擦口水的纸巾最后都用来擦了泪水——第一集《脚步》虽然端出了酥油蜂蜜、乐山豆花、蓝山裤带面、山东大煎饼、广东潮州春卷等美食,但美食却成了“配料”,做食物的人和故事才是“主菜”。这部美食纪录片也变成了“舌尖上的催泪弹”。这样的改变引发不少争议:一部分铁粉仍然大赞,准备按图索骥展开美味血拼;一些网友则十分失望,认为《舌尖2》缺乏主线、故事凌乱。对此,第一集导演李勇表示:“我们在第二季加重了人物的故事和情感,这是第一季做得不够的地方。第一集的主题是‘脚步’,所以故事比较沉重。第二集就非常紧凑,很有电影的感觉。温暖是主线,但并不一定是催泪。”

  作品观感

  减美食篇幅,增人文故事

  《舌尖2》似乎并未满足吃货的舔屏诉求,第二季缩减了对食物的大肆特写和解读,多了故事,甚至触及了“留守儿童”、“传统农业受现代化冲击”等中国社会议题。有网友看完片子直言:“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观众在流哈喇子的同时也热泪盈眶。

  正如《脚步》开宗明义:“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片子将镜头锁定在了奔波在路上的人们,让观众一同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节目以食材的采集、制作和人物的迁徙为主线,把寻常百姓的故事融于美食中。

  高空采蜜的藏族少年、携蜂迁徙的养蜂夫妇、中国最后的麦客、打鱼养家的渔民、酿得一手美味鱼酱的农民工……菜式虽能撩起观众的馋虫,却在食欲里注入一股五味杂陈的感怀,在食材的搜集烹调里折射出人的命运。

  例如对养蜂夫妻档的描摹,就像在生命的艰苦上抹了一层浪漫的糖霜。《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曾透露,蜂蜜一部分的拍摄就耗去了40天,养蜂人老谭夫妇从四川出发,穿越秦岭,最后落脚在甘肃,他们育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在工作。女主人说:“从我们俩认识到现在从来没有分开过,我觉得做什么不重要,只要我们俩在一起,就是最浪漫的事情。”

  观众反响两极,吐槽流泪百感交集

  看到这样一个充满浓郁人文关怀的《舌尖2》,有人欣慰、有人流泪,当然也充斥着抱怨,那些仅仅想感受美食的观众,对节目的煽情略感不适:“相较第一部几个画面就可以表现出点到为止的情感,第二部通篇的大段完全画蛇添足的煽情旁白真是白眼不能,这是社会调查片还是‘舌尖2’?”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触及,也让原本抱着看美食节目心态的观众满腹怒气,网友“老蟾”毫不留情:“《舌尖2》不是美食节目么,要不要这么煽情,还各种煽!小火炖、大火烧、炭火熏、慢火熬……这是赚口水,还是赚泪水呢?味蕾的节奏全被泪腺冲动打乱了,连‘留守儿童’也搬出来了,果然深谙‘媚俗’的套路!”

  主创解读

  美食是出发点并不是目的

  对于这场“味蕾与乡愁之争”,《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舌尖2》还是会偏重美食,只是在人物故事、情感表达上更强一些,所以会让观众觉得美食弱了些,“但我觉得《舌尖》不是一个单纯的美食节目,美食是我们的出发点,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最终还是想透过美食看中国,看中国人的情感。”《脚步》这一集,表层的是“路菜”,深层的是乡愁,“再往下看,是变化中的中国,让我们得到了很多,也会失去了很多,如果有观众能看到这些,是让我们更开心的事情。”

  只拍50块钱以内的食物

  总导演陈晓卿在《舌尖2》开拍前对所有编导做了两个指示:第一是只拍50块钱以下的食物,“我觉得50块已经可以包含老百姓日常的饮食,最好吃的东西是用心做出来的。”第二是要求分集导演与拍摄对象“谈恋爱”,真正融入寻常百姓家,拍出活色生香、接地气的画面。导演组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微距拍摄设备也让第二季的画面更加精致,让观众有“舔屏幕”冲动。

  周播经过详细评估

  相比第一季的日播,《舌尖2》变成了周播,这让很多网友纷纷吐槽“抠门”。关于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总导演陈晓卿,他说:“我们拍的时候还是按日播结构。电视台周播是经过了详细评估的,我们只能根据决策做出更好的应对。包括结构、顺序都做了一些调整。”不过他也透露,在6月6日首播最后一集之后,立刻重播并恢复日播,并且按照拍摄的顺序播出,《时节》在第一集,《脚步》是第二集。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