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导演:《舌尖2》为讨好观众,爱看啥就拍啥(图)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27日 14:5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陈晓卿

  4月18日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开播,不同于第一季,这次播出是以周播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舌尖2》共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和拍摄花絮8集。和上一季不同的是,首集《舌尖2》更偏重于讲故事的叙述方式,让不少观众觉得耳目一新。

  《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强调,国外所有的优秀纪录片,比如《人类星球》、《非洲》、《我们的故事》等,都是采用周播模式,这也让《舌尖2》有了信心来做尝试。同时,他也表示不会效仿周播电视剧给纪录片设置悬念,“最重要的还是在纪录片本身内在的品质。”

  4月14日,在《舌尖2》的首映发布会上,陈晓卿和主创团队一齐上台畅谈他们在拍摄过程中的心得,也是在首映礼当天,陈晓卿接受了媒体专访。

  羊城晚报:您认为目前中国纪录片的水准,在世界上是什么位置?

  陈晓卿:我们在谈论纪录片时,常常混淆两个概念:作者纪录片和媒体纪录片。媒体纪录片更看重观众和市场,会在故事叙述构建以及节奏把握上,迁就观众的视听需求,追求利益最大化。作者纪录片则更强调独立的价值判断以及人文的立场表达,制作人更强调社会责任感和认知价值。

  在作者纪录片方面,中国有很多导演在国际上获奖,做得非常优秀。比如《乡村里的中国》、《请投我一票》,都是很好的作品。但另一方面,媒体纪录片的发展,与这个不匹配。这个差距,技术上和经济上的都有,但最主要的还在理念。简单地说,外国的纪录片就是给观众看的,所有的制作、拍摄都以观众为主,而中国的纪录片往往是给上头看的。

  《舌尖上的中国》只能算是媒体纪录片,说实在的,就是讨好观众的纪录片类型,观众爱看啥就拍啥。爱吃,就寻遍美食让你解馋。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中国和国际上的差距还非常大。不能说这两种哪种更好,一个是制片产业的发展,一个是艺术的存在,我个人来说更喜欢作者纪录片。

  羊城晚报:《舌尖2》是如何选材的?之前说只拍50元以下的食物?

  陈晓卿:要符合几个条件,首先是健康,比如我喜欢卤煮火烧,但绝对不会放进“舌尖”里拍,因为从健康的角度它不合适。第二不装,现在有些菜假装有文化,配点唐诗宋词,这是文化不自信才会这么做菜,好的厨师不需要这样做,把菜做好吃了就行,不会特别注重形式上的东西。第三,相对是日常的,更多人能够吃到的东西。第四,要解馋。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选择的食物要注重。至于“50块钱”这个说法,只能说是开玩笑的说法,是我交友不慎,被人这么“报复性”地写了出来。总的来说,我们拍的食物是日常的、充满自信的,也是用心做的。也有很多商家找上门来,说你拍我,我给你什么样的好处,但我可以保证,《舌尖1》、《舌尖2》都没有任何商业元素。

  羊城晚报:您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能够这么火的原因是什么?

  陈晓卿:这有非常多的原因,一是大环境改变了,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了,这是最主要的。第二是央视对“纪录片”的扶植,2011年央视成立了纪录片频道,纪录片从创作到播出,都有了保证。《舌尖上的中国》这个片子,我们从2002年、2003年就开始往上报,上边一直答复题材好,但没钱开拍。等到纪录片频道成立了,钱不是问题了,终于可以拍了。第三个原因,是团队经验、职业精神,或者说,是用国际化的手段讲故事的方法。

  羊城晚报:您一直在央视工作,如何平衡体制内的限制与个人的创作需求?

  陈晓卿:体制内有体制内的好处。央视的平台,现在来看,尤其是在纪录片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它可以调动很多手段,帮助把片子做得更透彻。体制内的表达通道,非常狭窄,但不是一条死路,肯定有走得通的地方。

【编辑:张曦】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