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归来》人物没共鸣 非张艺谋最差作品

2014年05月19日 11:29 来源:晶报 参与互动(0)

 张艺谋说,自己正是因这眼神,才挑中了张慧雯。

  有人批判,电影屏蔽了原著中几乎所有的时代感,完全变成一部爱情片;有人则替老谋子说情,电影本就是小说节选,在如今的审查制度下挑这种刺儿,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话到此,挑刺儿的继续挑刺儿:“即便抽离历史,只要故事讲得好、感情讲得真,一样可以很感人。”说情的接着说情:“谁说不感人,我都哭了。”……

  伴随多次业内点映、观众试映,最近,几乎所有人都要被老谋子的新片《归来》刷屏了。《归来》究竟好不好看?算不算得上张艺谋的文艺巅峰回归之作?与原著《陆犯焉识》的大胆厚重是否相符?……大家关心的问题,在5月16日公映后,仍难有准确答案,而是形成了一场影评人、学者、媒体、甚至观众之间的激辩。

  《归来》最初因导演是张艺谋、改编自严歌苓描写“文革”时期的小说而备受期待,可到头来,这却似乎成为观众观影前最该忘掉的两点。只要记住,《归来》是巩俐、陈道明主演,郭涛、刘佩琦、祖锋、闫妮、辛柏青、张嘉译、陈小艺、丁嘉丽等实力派明星参演即可。

  忘掉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

  如果没有严歌苓的原著存在,所有人对于《归来》一定会宽容些。电影可以简简单单地讲一个“文革”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就好。然而《陆犯焉识》那么厚重大胆地存在着,让人无法忽视。

  严歌苓的小说实际讲述了“犯人”陆焉识的一生。从他青年时代的风光无限,到“文革”期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后的改造生活,再到他自西北监狱一路逃回来、与家人重逢的归来。而读者从陆焉识一人的故事,也读出了“文革”时期的知识分子、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命运。反观电影,《归来》只节选了陆焉识在“文革”结束回家后的部分。而这部分故事,在全文415页的原著中从第344页才开始讲起。于是,这部改编自小说最后五分之一的电影,除了影片开始的那场撕心裂肺的“文革”戏外,几乎完全成了一部有点煽情、有点韩剧范儿的爱情片。

  此外,原著中故事、人物的上海背景也在电影中荡然无存。观众只能通过片中的鹅毛大雪判断出,这是个北方的故事。据悉,《归来》绝大部分戏是在天津完成拍摄的。

  忘掉导演张艺谋

  当你忘掉导演是张艺谋,看《归来》,也许会有另一种正面的感受。影片至少在朴素的镜头和质朴的叙事下保持着艺术性。两位主人公的爱情,虽莫名,却也不失感人。只不过,引用莫言的观后感,“从故事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比较老套、比较陈旧的故事……”尽管,他这个60岁的老男人也被看哭了。

  在当下的电影审查制度下,其实不该纠结《归来》在改编过程对时代背景的抽离。然而,时代感被抽离了,人物的背景又怎能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陆焉识与冯婉瑜就像两个没有过去的人,他们因何相爱?又为何爱得如此之深?作为最基本的爱情片,男女主角爱情从萌芽开始的起承转合总该有个基本完整的呈现。《归来》却没有。难怪有观众会给出这样的评价,“张艺谋的这部新片不过是中老年版《山楂树之恋》+《初恋50次》+《脑海中的橡皮擦》+《忠犬八公》之和。”

  而《归来》煽情手法也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张艺谋之手。当年,《千里走单骑》是在平实中让人笑泪齐飞。那时的老谋子,很擅长让一些毫无表演经验的普通人在镜头上熠熠发光,并且用生活本色表演让观众发出会心的笑、流下感动的泪。如今,在巩俐、陈道明这样的重量级演员的演绎下,观众却似乎更难真正融入与理解角色。只一味用苦情与配乐、特写来刺激观众的泪腺,这实在算不上煽情的高招。

  来看巩俐陈道明“新谋女郎”就好

  相对影片其他环节的处理上,《归来》的演员们完全没有问题。尽管相对巩俐,“戏精”陈道明的发挥空间并不大。片中,由他饰演的陆焉识还是很具说服力,他演出了角色在不同时期下的状态。从不顾被抓、逃出农场的义无反顾,到平反归来、不被记起的失望小心,再到帮助爱妻恢复记忆时的儒雅温柔,可谓全面极致。而巩俐对冯婉瑜的演绎,同样也收获不少好评。她将那个时代下,妻子对“犯人”丈夫的情感变化诠释得恰到好处。不论是与“逃跑”丈夫见面时的奋不顾身,还是生病后苦等丈夫的痴情。特别是陆焉识归来后,冯婉瑜认不出他闹出的种种波折,巩俐都用最平实的方式演绎出来。此外,片中包括郭涛、刘佩琦、祖锋、闫妮、辛柏青、张嘉译、陈小艺、丁嘉丽等众星的出演,也都没有观众此前担心的“出戏”问题,反倒个个都有惊喜。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新“谋女郎”张慧雯。这个从未演过戏的小姑娘,竟将角色既痛恨父亲妨碍自己前程、又同痛心父母之间无法相认的矛盾,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转变完整地表现出来。与巩俐、陈道明对戏,小姑娘也招架得住。尤其是她完全符合角色的眼神,令人难忘。难怪张艺谋也说,自己正是因这眼神,才挑中了张慧雯。

  拿影片说老谋子归来,差得还很远

  ●赛人(《中国电影报道》策划):

  “姜文在转型导演后也偏爱拍摄‘革命往事’,在他最具魔幻色彩的《太阳照常升起》中也探讨了选择性失忆这一命题,片中的疯妈甚至也在盼望某种归来。姜文对记忆本体处于怀疑的态度,张艺谋比他还要决绝,他干脆放弃了:到最后,归不归来都一个样。其实,他绝没有你们想的那么简单。《归来》在旨趣上走得更远,也更具寓言色彩,比原著更刁。”

  ●桃桃林林(资深影评人):

  “在对《归来》的批评中,最常见的就是称其有意抽离时代背景,不敢直面历史,以小情小爱消解社会伤痛。其实我不太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在小说改编过程中,创作者总会有他的取舍。即便抽离历史,只要故事讲得好、感情讲得真,一样可以很感人。因为人类的感情从来都是共通的。而《归来》中,不控诉不是问题,问题是演员演技再好,人物却没共鸣。总的来说,《归来》并不是烂片,也不是张艺谋最差的作品,但拿它谈‘归来’,差得还很远。”

  主创回应

  “用小说后30页的故事来拍电影”

  ●张艺谋:

  “大家不必拘泥于用原著去对照,电影就是新的形态,一定要做取舍。我第一次看完小说,就决定用小说后30页的故事来拍电影。我不可能把书里面的人物背景都交代全面,只希望呈现一个生活的常态,一个家庭三口人之间的关系。但你们不要小看这段关系,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折射历史以及对历史的思考,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想做的事情。如果要直接反映那段历史,我已经拍过一部类似的电影了(《活着》),现在我想用比较简约的手法,才将视角放在了家庭。”

  ●严歌苓:

  “电影改编自小说,肯定是导演根据小说得到的灵感重新创作的故事,不能说就是还原一部小说,往往是特别还原原著的电影都不成功。我觉得《归来》比小说更加抽象,它起到的作用是一滴水见太阳,你看到的是记忆缺失的部分,所以你会想如果她有记忆,那该是多么的丰富。我写这本小说,关于祖父的故事也都是听我家人一点点讲的,不完整,都是记忆的碎片。所以电影的这种呈现跟我最开始的创作好像是一种冥冥中的迎合。对于有评论说,电影本可以拍成一部史诗,但最后只选了一段折子戏的说法,我只能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跟审查说去。”

  “电影基本就是一个通俗剧的模式”

  ●张艺谋:

  “天下故事一大抄,尤其电影基本就是一个通俗剧的模式,观众喜欢看的故事也是通俗化的,‘偏冷怪’的另类电影只能局限在电影节上,在院线里就是一日游的命运。因此,俗套的故事模式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而如何在大家都见过的套路中,拍出自己的特点还蛮难的。”

  ●陈道明:

  “这部电影只是一部电影,是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它承载不了中国的历史,也承载不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谓的心灵史,命运史,只是个节选,在这里有一定的典型性,包括服装、造型、故事叙述,以及精神世界的展示。”

  观众反应

  同是流泪 原因不同

  看《归来》哭的人不止一两个,斯皮尔伯格得算上一个。就连前日与张艺谋对谈的莫言也评价该片:“老套、陈旧,但我看哭了。”只不过,哭和哭不同。据说,有80岁大学教授夫妇看哭,因为他们理解曾经那段岁月的不堪回首——“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就互相珍惜、共患难。特殊时期,家人、爱人就是你活下去的支柱。”也有80后看哭,他们恐怕是因老谋子煽的这把情流泪——“我就是被陆焉识和冯婉瑜感动了,他们最后也没能相认,好可怜。”

  换句话说,《归来》的确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只是,每个人看到眼里,都是不同的《归来》。上了年纪、有过经历、或是对那个时代有认识的人,不需要张艺谋交待什么时代背景,就已经回去了。而大多数年轻人则只停留在最粗浅的表面。他们边拭泪边感叹,结局太平淡了,不明白为何会这样,对“文革”也并没有个明确的态度。

  张艺谋曾在首映礼上说过,希望借由此片让年轻人感受老一辈的爱情。而借用一位70岁老人的话回应他:“影片如此单薄、平淡,年轻人是不会真正感动的。何况现在80后、90后生活环境变了,想用上一代人的爱情来说服他们本来就很难。电影美是美,但要说触动灵魂?还远没到那个深度。”而片中刻意的煽情,比如妻子为丈夫永不锁门,丈夫假装陌生人给妻子读信……实际上,引发笑场不断。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