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2》制片人:“被广告”我们也无力控制

2014年05月23日 15:23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今晚,《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秘境》。昨天的看片会上记者发现,早在网上以“舌尖”名义打广告的华子鱼其实在今晚这一集里才出现。对此,总制片人无奈表示,如此“被广告”,我们也无力控制。

  《舌尖2》开拍之初所定下的主旨是展现寻常美食,总导演陈晓卿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在这个片子里面,更想通过食物来探讨中国人和食物的各种微妙的联系,真的没有美食推荐的用意在里面。在片子里呈现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好吃的,可能会有更好吃的东西。”但以《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程度,这一创作本意在商业社会难以正面立足。于是很多观众发现,《舌尖2》片中所拍摄的美食在市场热销,尤其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上了电商的货架。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两集后,贵州鱼酱厂的一年存货都卖光了,四川腊肉七天卖出一万份,臭豆腐销量增至750份儿,空心挂面两天卖了1156份……

  记者此前发现,尚未在《舌尖2》中出镜的华子鱼早已以“舌尖”名义在几家生鲜网站上打出广告,热销半月有余,这就难免令人质疑,节目组与电商之间的商业合作关系。对此,《秘境》的两位拍摄导演解释道,在拍摄之初他们强调严格杜绝植入广告,因此即便拍摄某一当地小饭馆都尽量避免店门脸的正面镜头,更是特别留意不让商标出镜。华子鱼的提前泄密源头是他们的拍摄对象。《舌尖2》总制片人朱乐贤无奈表示,虽然拍摄时,这些受访对象都曾承诺过在节目播出前不将讯息用于商业用途,但事实上,这种口头承诺是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后来他们得知,编导们前脚走,他们的拍摄对象就积极联系广告推广了,有的甚至以《舌尖》的名义打出横幅来宣传促销。

  在《舌尖2》中的众多出镜美食里,华子鱼之所以被生鲜电商选中大肆宣传,因其难得。这种来自内蒙古的达里诺尔湖碱水鱼,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加之限量捕捞产量较少,因此如不身临当地,极难有机会吃到。然而,除华子鱼外,本集《秘境》中出镜的食物大都是百姓餐桌上的寻常美食,如烤羊肉、馕、沙蟹酱。导演解释,所谓“秘境”其实是指“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并非稀有食物。比如馕,在大城市是新疆餐馆里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面食,只有当镜头伸向它的起源地,走进极端的沙漠环境里,它才真正具有美食的符号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2》并不意在推销珍稀食材,在创作者眼中,比视觉口感更重要的是,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记者金力维)

  幕后故事

  食物的相逢见证人的离散

  《舌尖上的中国2》上周第五集《相逢》播出后,最打动人心的是食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象山石浦渔民张士忠与家人跨越60年的悲欢离合,更感动了许多人。

  76岁的渔老大张士忠,更愿意别人叫他许郎秀,或是“老许”。他的一生,都住在浙江象山列岛一处仅0.8平方公里的渔山岛。节目播出后,记者专访了“老许”,听他讲述《舌尖2》背后的故事。

  “渔山岛的祖辈从福建迁居而来,所有村民清一色讲闽南语。我们兄弟姐妹6人都在渔山岛出生,一家人靠海吃海,打鱼为生。”张士忠回忆说。

  历史变迁改变了人的命运。1949年,国民党部队一路败退至东海岸,部分军队曾经驻扎在渔山岛,直到1955年3月渔山岛才被解放。

  1955年2月的一天,外婆告诉张士忠,渔山岛上的人都不见了。一夜之间,岛上包括张士忠家16口在内的93户487人,一起被带去台湾。由于张士忠当时在石浦镇读书,和外婆、舅妈留在了石浦。

  半年后,张士忠跟着解放军回到渔山岛,当时渔民离开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很多渔民家的东西几乎都没有动,还有些人家桌上的饭菜都来不及收,筷子还插在菜里,只是发霉了,看样子走得很匆忙。”

  “外婆让我留下来继续跑船,还让我随了娘家姓。就这样,‘许郎秀’变成了‘张士忠’。”张士忠说,两岸恢复通信后,去台的哥哥姐姐们在信中依然称他“郎秀胞弟”。

  张士忠收到来自台湾的第一封信是在20年后,是二哥托一个德国华侨偷偷带来的。“信中说,他们先是到了基隆,后转移到台东的富岗新村。”他告诉记者,从那时起,富岗新村就被称为“小石浦村”,至今还保持着渔山岛的生产、生活习惯。

  通过德国华侨,张士忠陆陆续续给台湾的亲人寄去了一些石浦海鲜。“他们都非常想念家里的味道,其中就包括渔山岛的淡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两岸开放探亲,去台村民陆续返乡看望亲人。1988年,作为第二批返乡同胞,张士忠的哥嫂四人回到了石浦。

  “阔别30多年,所有回来认亲的人都是带着眼泪的。”张士忠的大儿子张匡京回忆道,见面后,大姑妈一直拉着父亲的手,不停地用闽南语叫着“阿弟、阿弟”。

  那次重逢,他们一起回到渔山岛,在老家门口拍了很多照片。令人遗憾的是,张士忠的父母,却再没有机会重归故土。

  2013年夏天,张士忠在石浦遇到了一个象山长大的80后年轻导演,老渔民特有的爽朗个性让他对小伙子一见如故。张士忠的故事吸引了这个年轻人,他跟着张士忠从石浦拍到了台湾,不仅拍下了张士忠亲手准备家乡特产的过程,也拍下了一顿等待了几十年的海峡团圆饭。

  这个小伙子就是《相逢》的导演陈硕。“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却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这是陈硕最喜爱的《相逢》的一句文案,也从侧面诠释了他对《相逢》更像“历史剧”的理解。

  节目播出后,老人隔海相望、乡愁满满的落寞背影,看哭了许多观众。网友“你_是爱是暖是希望”这样写道:“一顿团圆饭是半个世纪的等待,今日一别不知此生何时才能再相见,食物的相逢见证了人的离散。”

  记者 齐湘辉 段菁菁

  关联阅读

  “舌尖体”掀起一轮造句热

  随着《舌尖2》的播出,网友们把这部纪录片解说词的特色语境调侃为“舌尖体”,掀起一轮造句热。比如,片中就把那个很平常的晒鱼干表达为“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达悟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至于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则被描述成“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

  仿效这些文艺范儿十足的金句,网友们写出的舌尖体则带有些许调侃的味道。比如嗑瓜子的舌尖体是:“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也有描述家常美食的:“疙瘩汤,把西红柿切碎下锅翻炒,化为浓郁鲜香的番茄汁,普通的面粉加水轻轻一搅,变成雪粒一样细腻洁白的小疙瘩,与红番茄、绿葱段、黄蛋花默契配合,造就了软糯鲜香的非凡味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充分补充家人所需。在工作的匆匆脚步之余,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舌尖体”多少有些讽刺的味道,网友们调侃的其实是作为一部纪录片,《舌尖2》的解说词过于追求语词的炫丽,过多的形容夸饰。昨天,在《舌尖2》剧组,制片人朱乐贤回应说:“我们给解说词定下的风格是‘用浅白的语言表现深邃的思想’,另外就是要融入知识性,让信息量更丰富,而不只是‘好吃,好吃’。现在看来,一些话的确是有点诗意了。但谈到美食,咱们不能总是‘入口即化’,‘爽脆弹牙’吧?”《相逢》一集导演陈硕则在一旁陶醉地补充说:“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对于爱好美食的人来说,讲吃的就像讲你对一个人的情感。”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