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用艺术眼光探索人性变化是电影成功奥秘

2014年06月23日 09:2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屠知力摄)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国家电影战略发展谋篇布局的重要篇章。是国家电影发展的宏观需求选择了上海,把一份历史的使命赋予了上海和上海国际电影节。

  作为一个大国的电影节,其成败得失首先取决于主办者的电影眼光、电影视野和电影胸襟。出色的电影节,必须成为当下电影发展最新潮流趋势的标尺。

  低头拉车,抬头看天。在中国电影关键发展时刻的十字路口,中国的电影人除了埋头拍片,还要抬头看看世界,站一站、停一停、想一想,中国的电影该怎么拍,中国电影的路该怎么走。

  城市:电影节赖以生存的土壤

  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我曾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样式,中国电影几乎与世界电影同步,其间的时间差只有10年。当中国电影蹒跚起步的时候,世界电影也仍在黑暗中摸索,探索着它的艺术本体、美学特征,开发着它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空间。”

  其实,今天回头来看,这句话背后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可以引以为注释:1845年在法国巴黎咖啡馆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第二年在上海徐园有了电影的放映活动。1913年,由上海银行职员创办的“新民公司”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小型故事片《难夫难妻》。大约在1925年前后,全国175家电影公司有141家云集在这座城市。1949年前,中国电影几乎所有的重要电影作品、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最出色的电影企业家,都集中在这座城市。

  1949年后,这座城市不负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不仅保留了中国电影的血脉,为全国输送了大批电影艺术人才,而且依然保持着中国电影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地位。上海国际电影节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深厚的电影文化历史底蕴,还有这座城市极为浓郁的由几代人形成的挥之不去的电影氛围。

  当我们把目光回溯到21年前,199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的那个时间节点上,可以看到,正值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北京电影学院1982级毕业生、新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和他们的前辈在各个重要电影节上频频亮相,争金夺银。以此为标志,中国电影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起,以崭新的形象和气质,在世界崛起。可以说,处在历史兴奋点上的中国电影特别需要一个能更多展现其初登世界电影舞台兴奋的“兴奋点”。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应运而生在中国电影特定历史时刻,向着世界展示其取得重要成就、兴奋心情的硕大的艺术平台。

  我们特别不能忘记那些为中国电影奋斗终身、德高望重的电影艺术家张骏祥、徐桑楚、白杨、秦怡、谢晋、吴贻弓在20多年前的热情呼吁。正是他们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电影发展的担当意识,使中国拥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主办的A级国际电影节,开启了一条由自己主导的走向世界电影王国的“天路”。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打开了俯瞰广阔国际视野的窗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引领和借鉴学习的资源。这是中国新时期电影开启的一次“破冰”之旅。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国家电影战略发展谋篇布局的重要篇章。是审时度势和文化担当的结合。我们可以说,是上海选择了国际电影节,但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说,是国家电影发展的宏观需求选择了上海,把一份历史的使命赋予了上海和上海国际电影节。

  个性:多要素综合形态的电影文化

  1932年8月,水城威尼斯从“欧洲艺术双年展”获得灵感,为激发人们对这个新生艺术样式的兴趣,创立了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电影节。在威尼斯电影节一度短暂沦落之际,戛纳为了维护电影“艺术的纯粹性”,创立了电影史上的又一个电影节。据悉,目前世界上有近2000个电影节。

  如何在这些星罗棋布散落在全球各个角落的电影节中脱颖而出,办出自己的个性,实现坚定明确的自我定位,始终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面临的严肃问题。

  上海国际电影节21年来,与时俱进持续不断地坚持着自己办节个性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由开始的明显模糊到后来的逐步清晰自觉,最后确立自我定位的过程。作为一个大国的电影节,其成败得失首先取决于主办者的电影眼光、电影视野和电影胸襟。电影节自然要把优秀的电影介绍给电影观众,这是它责无旁贷的天职。但出色的电影节远不仅是一堆优秀电影、好看电影,简单实用的拿来主义的拼盘杂烩。它必须使自己选出的那些优秀、好看的电影,成为当下电影世界版图的拼图,成为当下电影发展最新潮流趋势的标尺。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看到从单极化到多极化的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之中。和世界大格局的变化相呼应,新世纪以来世界电影大格局也正在经历相似的缓慢而不动声色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正在经历从好莱坞电影一枝独秀、独步世界电影市场,走向各国电影群芳吐艳的变化过程。东欧、南美、非洲,那些曾经在电影世界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弱国、小国,开始出现电影艺术的新曙光,拍出了许多优秀影片。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亚洲电影如喜马拉雅山般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崭新崛起。

  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去年突破了200亿大关。新世纪以来中国68座城市拥有IMAX影院157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IMAX市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伊朗、泰国、越南等一些电影文化并不深厚的被视为电影弱国、小国的影片开始了相当规模的华丽转身。2011年,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在柏林电影节上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金熊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掀起了一阵“离别的旋风”。次年,又在美伊交恶之际,作为伊朗官方推荐片捧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小金人。20岁的伊朗女孩萨米拉·马克马巴导演的电影《黑板》,令所有坐在银幕前的观众潸然泪下。很难想象,亚洲各国电影像岩石缝中顽强露头的小草,给世界电影带来满眼新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莱坞电影一统天下、雄踞世界的冰河正在融化。电影世界已经听到了冰河解冻,春汛涌动的声响。

  定位:中国电影的路该怎么走?

  电影节主办者的智慧和敏感,正在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专业嗅觉,把电影世界版图的最新变化,通过选片让电影艺术家们和电影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电影世界的最新走向。

  新兴电影国家的这些成功影片告诉人们,电影需要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但真正的电影远不止于资金和技术的支撑。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把镜头聚焦在一个新的世纪,关注活在当下世界的普通人,探究这些人人性深处所受到的压力、苦难,以及他们始终不渝地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和憧憬。用艺术的眼光去探索人性深处的变化,永远是电影和艺术得以成功的最终奥秘之所在。

  以伊朗电影为例,很多影片都以儿童为主角,会被许多人视为儿童题材。但正是在儿童的眼睛里看到并被投射到心灵上的那个现实世界的图画,不但深深契入那些幼小稚嫩的心灵,而且强烈地震撼了每一个观众的心。《黑板》讲述的是几个知识微薄的小学老师,为了那些失学的孩童也为了自己而艰难活着。故事简单晓畅,结构短小精致。而其背后则是一片广阔无垠的人道主义的世界。

  中国电影近30年走过了一条内涵极为丰富的发展道路。好莱坞电影的市场理想、欧洲电影的艺术理想、还有高科技时代的技术理想,艺术片、类型片、探索片,都已先后实践了一遍。上海国际电影节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自第十届以来,先后举行了日本、法国、意大利、巴西、西班牙、新加坡、伊朗、土耳其及非洲等国家影展。今年的金爵奖参赛片在多元多极的视野中,不但突出了亚洲板块,更是选入了孟加拉国的《蚁族与明星》。

  低头拉车,抬头看天。在中国电影关键发展时刻的十字路口,中国的电影人除了埋头拍片,还要抬头看看世界,站一站,停一停,想一想,中国的电影该怎么拍,中国电影的路该怎么走。

  上海国际电影节经历20年艰苦不懈的探索,深化内涵,丰富外延,在多年助推华语电影,全力扶持新人的基础上,终于找到并确立了自己的定位:立足亚洲、助推华语、扶植新人。在好莱坞电影市场之外打拼出一方新的电影天地,着力推动世界电影多元多极新格局的逐步形成,为中国电影、世界电影生机盎然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