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产青春片大行其道 只因最懂女人心

2014年07月07日 10:23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青春电影”如今已不再是罕见的命题,《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同桌的你》等电影更是屡被提及。相信所有关注电影的人也都能深刻感受到近几年中国青春电影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当这种发展体现在数亿票房上时,再没有人能忽视青春片的存在。在这个7月暑期档,《小时代3:刺金时代》、《我就是我》、《闺蜜》等再掀青春片热潮。青春片为何产量越来越多、票房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齐全?又为何逐渐走上了成为主流电影的道路?

  流行趋势

  青春片曾锁定大时代《失恋33天》引领商业道路

  内地青春片其实并没有滞后国外多少,只是表现手法的不同让青春片长期得不到市场认可。 20世纪中期在革命和战争的时代背景下,青春片多紧随大环境的脚步,以《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为例,都重在宣扬人物与命运的抗争精神,它们多从小人物出发,反映大时代特征,而且表达的却大多是导演本人的想法。

  到了20世纪末,青春片才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带领下正式登上银幕舞台,这部当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片子已然成为青春片的经典之作。此外,贾樟柯的“青春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等也陆续出现。这些电影虽然口碑都不错,但大部分都叫好不叫座。相比之下,《蓝色大门》等台湾青春片的票房却屡创惊喜,2011年,在台湾青春片《星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的高票房影响下,内地青春片也开始转移方向,逐渐摆脱“文艺”标签。

  内地青春片真正走上商业道路,是从2011年的票房黑马《失恋33天》开始的。影片以女主角黄小仙的失恋事件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失恋女孩从失恋中走出来的故事,在光棍节绝妙上映档期的影响下,该片当年一票难求。《失恋33天》的成功不仅让所有人看到了小成本电影的希望,也让所有人领悟到了“年轻人”这一受众对票房的巨大影响力。2013年,青春为主题的电影连番上映,再次验证了市场的年轻态。《致青春》票房7亿,《小时代》两部拿下8亿,《中国合伙人》5亿,就连小成本的《青春派》都有数千万票房,青春片一片飘红。

  原因分析之客观

  年轻人的片子年轻人拍 新派导演的出击

  从2012年底徐峥凭借《泰囧》成为国内最高票房导演的时候,中国电影的新力量就开始显山露水。2013年《致青春》的导演赵薇,《小时代》的导演郭敬明,《被偷走的那五年》的导演黄真真,2014年《前任攻略》的导演田羽生,《催眠大师》的导演陈正道,《同桌的你》的导演郭帆,他们从最开始遭受观众质疑,到现在成为市场最炙手可热的年轻导演,其间他们有多努力我们未可知,但他们的成绩有多高调却是众人皆知。

  可以看出,不仅电影观众在更新换代,导演们也在一拨接一拨地换茬,青春片的盛行与此也不无关系。姜文、张艺谋的青春片无论怎么拍都带着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90后基本上难以接受,就像王小帅2012年上映的《我11》一样,口碑再好也不过是百万票房。新势力导演汲取前辈们的失败经验后,推出了既有情怀又有商业元素的《致青春》、《北京爱情故事》等片,今年上映的《同桌的你》尤其成功,即使影片质量有瑕疵,观众情怀却可打满分。黄真真的“新势力”也体现在情怀的轻松转换上,去年《被偷走的那五年》凭借虐心的爱情戏成为暑期票房黑马,一部小成本电影拿下1.5亿票房,今年,黄真真敏锐地捕捉到了“女女”之情,通过《闺蜜》最大程度迎合了女性观众的口味。

  年轻导演的特点是敏感和胆大,他们能最快获知年轻人的观影需求,也敢于拍摄老导演“不屑”触及的新鲜领域。

  延伸思考

  树立年轻人核心价值观本土青春片需要“自产自销”

  青春电影走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年轻人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需求。好莱坞和日韩电影之所以早已发展成熟,在于它们在电影中各有一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国产片的发展基本上体现在张艺谋的文艺时代和张艺谋的大片时代上,无论哪个时代都无法准确反映年轻人的价值观。市场是年轻人的,如果无法迎合年轻人的价值观,市场方向必将有被颠覆的一天。一部电影的价值观由很多因素决定,青春类型的电影所蕴含的价值观却是取决于整个时代。青春片的出现表达了当下中国年轻人最普遍的价值观,有争议也好,无争议也罢,都是国外电影所无法提供的东西。

  原因分析之主观

  情怀需求:从“男女之情”到“女女之情”

  今年市场仍不缺青春片,在《同桌的你》率先拿下4亿票房后,郭敬明的《小时代3》、快男阵容的《我就是我》以及黄真真导演的《闺蜜》都将强势登陆。而《闺蜜》和最近几部青春片颇不同,它从女性角度出发,专注于“闺蜜”这一庞大的女性群体,讲述姐妹之间的情谊。这种故事方向的变化也说明当下青春片正朝多元化题材、精准化受众的方向发展。

  在社会急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下,观众对“电影”这一娱乐项目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化。旧时代的青春片为何叫好不叫座,不仅仅是因为电影市场未彻底打开,还因为观众不需要那种悲情式的自我同情。去年,《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小时代》这三部电影最大的共同特色是对青春的怀念,分别描述了70、80、90后的青春经历,前两部带有明显的怀旧色彩,极容易造成70、80后观众的心理认同。《小时代》虽然不怀旧,却专门针对90后设计出了一套成长理念,足够夸张,足够矫情。在这些电影中,观众最钟爱的爱情元素也起到很大作用,《致青春》中郑微和陈孝正的校园爱情,《中国合伙人》中成冬青对苏梅的追求,《小时代》中林萧和简溪纠结的恋爱,无不是观众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

  迎合观众情怀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紧跟”。擅长女性题材的导演黄真真,在爱情之外发现了时下热门的“闺蜜情”,它适用于所有女性群体。在观众被种类繁多的爱情片折磨到发腻时,一部宣扬“姐妹情深”的电影无疑是一剂清新剂,冲淡了甜腻的爱情氛围,带来了清新的姐妹情调。因为除了男人之外,闺蜜也是女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更重要,这种“女女”之间的感情永远有其微妙之处。

  更新换代:女性观众对票房贡献过半

  观众是片方的上帝、导演的顾客、编剧的点评人。电影虽然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体,但在市场洪流的推动下,无不是在为观众服务。即便是文艺片,也被打上了鲜红的商业烙印。你能说《归来》、《白日焰火》不是文艺片吗?可这些电影追求的商业利益并不比普通商业片低,《归来》在宣传上靠张艺谋、巩俐、陈道明走遍天下,一篇篇的关于导演的专题,一篇篇的关于“新旧谋女郎”的稿件,一个个的电影节红毯,都是为了引起观众注意;《白日焰火》则直接掩盖了自己的“文艺片”身份,大打“金银熊奖”和“犯罪悬疑”的招牌,展示观众感兴趣的元素,最终巧妙拉来过亿票房。

  相比之下,青春片更必须为观众服务。现在的观众是什么样的?首先是男女比例的变化。数据显示,如今女性对票房的贡献比例已经超出50%,在七夕档、三八档等女性档期表现更佳。前不久的上海电影节上,主办方组织了论坛——《如何让电影征服“她”》,直接阐明女性观众才是如今电影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而在她们贡献票房的电影中,青春类型的电影又占据主要部分,尤其是《小时代》的观众接近百分之七十都是女性。其次是观众年龄层的更替。说到这个恐怕很多资深电影人都会有点“心酸”,还没享受够电影市场复苏带来的快感,主人翁就从自己变成了一群“小屁孩”。中国电影观众的主要年龄层从70后变成了80、90后,为了这群更年轻的受众,导演们必须想方设法转换思路、更新内容。

  就以上两点而言,如果想做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就必须讨好“女人”和“80、90后”。在此基础上,《小时代》和《闺蜜》才应运而生。怎么拍才能戳中女性受众的情感?首先要有清新范的女主和男神范的男主,养眼阵容很重要。而片中劲爆的女性话题不可缺,据悉《闺蜜》并非完全走“小清新”路线,而是掺杂了“重口味”两性话题,就连男生都大感兴趣。第三个秘诀是“喜剧+煽情”的双重运用,符合时下潮流和观众口味的幽默台词必然会赢得压力过大的年轻人欢心,而能够触动泪点低的女性观众,让她们笑着进去、哭着出来也是一记妙招。

  记者 穆晨曦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