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朵 “梅花”联袂献演引侨胞赞叹 闽剧历久弥新

2013年08月15日 0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福州8月14日电 (林春茵)“长期在国外居住,我只要听听乡音就很满足,何况是用福州话唱的戏。”旅居海外40年的美籍华人林良章,说得一口流利的福州话,却没看过闽剧,14日晚终于夙愿得偿。

  是夜,福建省闽剧院在福州演出堪称豪华版的闽剧经典剧目《梅玉配》,因为周虹、陈琼和陈洪翔三个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同台献演,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林良章目前定居上海,他这次是“伺机”回榕,专为看戏而来。陪同林良章看戏的,是他在闽剧网上结识的戏迷网友王中。因为闽剧,白发苍苍的两位老年“网友”见面了。

  王中告诉林良章,“我们这样算一般追星族。”早在34年前,由李少华、林聪忠、林瑛等人复排的青春版《梅玉配》,引发追星狂潮,曾连续演出39天;休息一天后进入第二轮,又连演了20多场。

  闽剧以福州方言演唱、念白,流行于福建福州、宁德、建阳、三明等沿海侨乡以及台湾和海外华侨华人旅居地,已历400年。近年来,中国地方戏曲略呈式微,而闽剧和福建的其他地方戏种,却迎来最好的时代。

  “单是闽剧,福清的民间职业剧团有100多个,长乐有几十个,演出都座无虚席,司鼓师傅一个月能拿一万五千元(人民币)。”为《梅玉配》司鼓的阿杰师傅在演出前的间隙为中新社记者介绍说。

  有学者认为,福建沿海大多地区是知名侨乡,改革开放以来,共同观赏承载历史记忆与乡音乡情的地方戏曲演出,几乎成为中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庄重仪式,市场需求日渐强劲,催发福建地方戏曲生机勃勃。

  “闽剧不需要很大改革,把词牌改一下更好听就行了,简单易懂、又有‘戏’,就很受欢迎了,像《梅玉配》,在福州城乡都有市场。”阿杰师傅认为,闽剧创新不能像创作文艺精品那样一味地除“旧”布“新”。

  在排演《梅玉配》时,他感觉到配乐突兀。他认为,原因出在增加了黑管、双簧等管弦乐,“那不需要,传统弦乐就够了,应该有这种自信。”

  已经退休十来年的阿杰师傅被身兼福建省闽剧院院长的周虹请出山,是因为他是《梅玉配》三代演出的唯一司鼓。“他能唱整本戏,他不是在打鼓,他是在打他的心声,太有激情了。”年轻的中阮女乐手跟过阿杰师傅一场戏后,激动得眼睛发亮。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太珍贵,《梅玉配》本身是很好的传统剧目,能完整传承下来就是最好的保护。”周虹去掉了《梅玉配》一些拖沓情节,使剧情更连贯,她觉得“微变”更能赢得观众。

  作为铁杆戏迷,王中略感遗憾,像他这样的高龄观众太多了,“闽剧还是要想办法创新,培养出年轻观众。”他期待看到“既迎合专家口味能获奖的,又符合观众胃口被市场认可的新品、精品。”(完)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