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代墓志铭记载福建贤人善举 凸显闽台亲缘关系

2013年09月19日 16:25 来源:炎黄纵横 参与互动(0)
清代墓志铭记载福建贤人善举凸显闽台亲缘关系
皇清恩锡七十七翁毅亭卢公志铭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一合《皇清恩锡七十七翁毅亭卢公志铭》,计2方,黑页岩石质,长方形(第一方长41.9厘米、宽23.8厘米、厚1.8厘米,第二方长42厘米、宽24厘米、厚1.8厘米);篆额,阴刻,字径4.2×2.3厘米,钤一阴文篆书“山环水拱”圆印和一阳文篆书“庇我后人”方印;双面阴刻楷书铭文,字径1.0×0.9厘米,全文包括落款(标题除外)整整1000字。这合墓志铭为举人、文林郎、福建省连城县学教谕纪嘉瑞篆额,福建省晋江县儒学廪膳生林炜撰文,举人、文林郎秦蔚文书丹。墓志铭对闽台亲缘关系史的研究有历史参考价值。

  墓志铭的主人姓卢,讳秋金,字允霞,别号毅亭,原籍福建省安溪县新康里卓源乡龙头社(今福建省安溪县虎邱镇竹园村龙头自然村),生于清乾隆辛未,即十六年(1751年)八月初六日,后“自安溪徙家淡水”,卒于道光丁亥七年(1827年),享年77岁。

  墓志铭上记载,卢毅亭是“殁于省会”。当时“省会”,应指福州,因台湾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才建省,卢殁时台湾只设府,尚隶属于福建省,归台厦道管辖。卢毅亭在福州寿终正寝后,并无立即进行安葬之事,而是在福州停柩二年,至清道光己丑十二月,即九年十二月(1830年2月)才“运柩至泉(州)城”,翌年庚寅,即十年(1830年)正月初四日安葬于安溪县邻县南安县的葵山赤崎狮子崙,叶落归根,安息于故土。

  葵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乃为“风水宝地”,历史上有好多位名人、缙绅,如韩偓、傅实、苏缄、施琅父母等都葬于此山。卢毅亭“将葬也,艰于求地”。从墓志铭上所钤的两方篆刻“山环水拱”、“庇我后人”来看,卢毅亭所葬的葵山赤崎狮子崙之地是被视为“风水宝地”的。

  这合墓志铭的3位制作者都与卢毅亭有亲戚朋友关系:为之篆额者纪嘉瑞是他的“通家弟”,即世交兄弟;为之撰文者林炜和为之书丹者秦蔚文都是他的“姻亲侄”,而且林炜还与其长子卢清选有“文字交”。所以,这合墓志铭透露出闽台两地同胞亲密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现出3人对卢毅亭一生的“轻财尚义”、“古义侠之概”的敬佩。

  卢毅亭不遗余力地为闽台两地人民做好事,主要有3项:

  一、清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1787年1月),在台湾爆发了林爽文起义,淡水受到骚扰,于是,卢毅亭“应募为义民首,倡以靖地方”。厦门大学陈孔立教授在《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一书中记述:“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军的另一首领)的原籍都是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参加起义的也多是从漳州府属各县迁来台湾的居民。他们和从广东省以及福建省泉州府迁来的移民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这次起义中,广东省和泉州府的移民多数站在与起义者对立的一方。”他们组织“义民”,协助清军镇压起义,或坚守城池保卫地方的安宁,当时卢毅亭正是一位“义民首”。据陈孔立教授考证:“关于义民首的成分,史籍记载多指之为绅富。”至于卢毅亭的成分,因查不到有关记载,不太清楚,但从墓志铭上看,他肯定不是“绅”,而是“富”,可不知是商,是农,还是别种业主?对于林爽文起义的性质,有的台湾学者认为是漳州与广东、泉州移民械斗的扩大,有的大陆学者则认为是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然而,不管这次起义是“械斗的扩大”,还是“阶级斗争”,都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性,给人民,尤其是泉州籍、广东籍的台胞带来财产和生命的严重损失。于是,在这次以漳州籍台胞为主力的起义中,因淡水(其居民主要是泉州籍移民)受到骚扰,卢毅亭应募为义民首,组织义民“以靖地方”,保卫淡水人民财产和生命的安全,即对泉州籍台胞做了一件大好事。

  二、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三月,台湾“陈周之变”,即爆发了陈周的起义,“淡民因饥震动”,卢毅亭慨然“倾家财以赈民食”,从而“遂戢漳、泉、粤祸端”。据清末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记载:“淡水据台之北鄙,地大物博,闽、粤分处,闽居近海,粤宅山陬,各拥一隅,素少来往。而闽人以先来之故,称粤籍曰客人,粤人则呼闽籍曰福老,风俗不同,语言又异,每有争端,辄起械斗。闽、粤斗则漳、泉合,漳、泉斗则粤人阴持其后,抢攘昏垫,蔓延数十村落,而有司莫能止也。”在台湾的移民社会中,这种以不同祖籍的社会群体之间因矛盾冲突而发生的械斗,被称之为“分类械斗”。陈孔立教授分析说:“分类械斗是台湾社会中的一个消极因素,它破坏各籍居民的团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阻碍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说,卢毅亭在淡水倾财赈饥而避免漳、泉、粤三籍台胞又发生一场分类械斗,这当然又是为淡水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其时,淡水厅分府还“上其功,荣加锡赍”,可他“仍退让不受”。

  三、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平定台湾,台湾归入清王朝的版图,翌年清政府正式解除海禁,指定台南的鹿耳门与福建的厦门为两岸通商贸易的对渡港口。随着通商贸易的不断发展,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开放台北的鹿港与晋江的蚶江为对渡港口。紧接着,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还开放台北淡水的八里坌与福州的五虎门为对渡港口。其时,稻米为两岸通商贸易的主要商品。因台湾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盛产稻米,而福建的漳州、泉州等地,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产的稻米供不应求,得靠台湾接济。清嘉庆年间,因在台湾爆发了“蔡牵事件”(蔡牵“海盗”集团),使两岸的通商贸易遭到严重破坏,粮运不能畅通。嘉庆十二年十一月(1808年1月)“蔡牵事件”平息后,台湾所开放的三个港口与大陆的通商贸易即可畅通,台谷能及时运至漳、泉等地。然而“守淡口炮台者以淡水原系私口,不许商船载米内渡”。卢毅亭不顾年迈体衰,挺身而出,乃“以淡水为产米之区,为漳、泉利赖,因历呈列宪,奏准三口通行”。之后,淡口胥吏“复藉端病民”,他又费尽艰辛,“恳请定规”,从而使两岸的航运畅通无阻,台谷能源源不断地运至漳、泉等地,给闽台两地的人民都带来很大好处。

  此外,墓志铭上还记载卢毅亭为闽台人民做的其他好事,如“矫弊用两平之斗赡族,赎宗祖之租,延姻门萧家几坠之祀,倡拾诏安厝漂冢之骸,伸詹典灭尸之冤,祛林茂掳劫之害”。所以,墓志铭上将他比之为战国时“排诸侯之难”的鲁仲连、晋朝时“解父老之忧”的周处,其人其事应“长存人心矣!”

  卢毅亭的生平事迹,有关的新旧志书都不见记载,史书也都未见提及。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合墓志铭可补充史志记载的不足,为研究闽台关系史提供一份宝贵的资料。(肖月萍 郑焕章)

【编辑:邹春光】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