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飞虎队"血幅"亮相南京 由美华裔收藏家无偿捐赠

2014年04月09日 14:03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参与互动(0)
飞虎队“血幅”亮相南京由美华裔收藏家无偿捐赠
美籍华人南京捐赠飞虎队珍贵文物
布制“护身符”“血幅”

  你见过飞虎队的“血幅”和身份证件吗?昨天(8日),美籍华人陈灿培到宁(南京),向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抗馆)捐赠15套(100余件)“飞虎队”相关文物资料。飞行员的十字奖章、皮质血幅、丝绸地图、机员胸章和身份证件等一一亮相。透过这些文物,我们仿佛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美两国空军抵御日寇场景。

  美籍华裔文物收藏家无偿捐赠

  陈灿培先生祖籍广东番禺,年轻时从澳门到美国求学,长期服务于美国洛杉矶侨社。“今年1月,在民国元老古应芬的儿子古滂先生的力荐下,陈先生联系了抗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馆长任青介绍,陈灿培是知名美籍华裔飞虎队文物收藏家,长期致力于搜集“飞虎队”文物史料以及日军侵华的史料,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精力和财力。近年来,陈灿培已陆续向国内多个城市无偿捐赠大批飞虎队文物,被授予昆明、芷江、重庆等地荣誉市民称号。

  “2007年,我在一个聚会上偶遇很多华裔老兵,他们家中有不少飞虎队文物,可又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家属甚至想丢掉,那就太可惜了。我便萌生要搜集这些实物资料的念头。”陈灿培向记者介绍,那一年他带领飞虎队11位华裔老兵和家眷来到广东,向当地博物馆捐赠600多件文物。从此,他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虎痴”,七年来,从飞虎队员家属和网站上淘来数千件文物。

  “有一次我打听到一位老兵家属有很多飞虎队资料,我和妻子赶紧开车2小时找到他们,买了下来。”陈灿培说,他在美国开了间诊所,在没有捐赠这些文物之前,就把它们放在诊所里。目前,他手上还有数千件文物,接下来还打算再次来南京,捐赠一部分给南京抗馆。

  陈灿培说,他曾向昆明飞虎队纪念馆捐赠过中央飞机制造公司和著名飞虎队员雷恩斯签的一份合同。合同上面注明了飞虎队员雷恩斯在华工作的时间为一年,每月工资600美元,打掉一架敌机奖励500美元,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份合同已成为昆明飞虎队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14航空队资料基本搜集齐全

  陈灿培告诉记者,他此次捐赠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要数飞虎队员Michael V. D'ambrosio的遗物。“Michael V. D'ambrosio是二战时期美国第14航空队第373轰炸队队员。我找到他的军装连胸章及臂章、飞行十字奖章、航空奖章及奖状、多个二战奖章、小册子、皮制血符、丝绢地图、相簿、相片、银制枪手胸章及机员胸章、身份证件等。”陈灿培说,这也是他目前搜集到的飞虎14航空队最为齐全的一套。

  记者看到,Michael做的这本厚厚的黑色相簿里,有大量他和战友参军时的照片和在中国的生活照。其中最特别的一张照片是1945年日本战败时,飞虎队少将司令史迪威将军在冲绳的照片。一同捐赠的,还有不少作战时的军用物品,如丝质地图。“每一名飞虎队队员的救援包里都会有这样一张飞行地图。”陈灿培说,一旦飞机出事,被迫跳伞降落后,就得靠它来辨别方向,找到回基地的路。丝制地图更适合军用环境的使用,不怕雨淋,也易折叠携带。

  布制“护身符”“血幅”首次亮相

  陈灿培还向记者展示一张飞虎队员的布制“护身符”,也叫做“血幅”,战时贴在军服背面。上面缝制着美国国旗以及Michael V. D'ambrosio的中文名:米奇·戴安波罗士奥。国旗下端,则印着中文繁体字:“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字样。

  “血幅”在枪林弹雨的年代有何作用?陈灿培说,血幅的英文名是blood chits(血的便条)。参与空中作战,不同于地面作战,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尤其在志愿队队员穿越驼峰航线时,经常会遇到强烈的气流变化,遇到意外时,难以找到可以迫降的平地,飞行员只能选择跳伞。

  当时的美国援华空军志愿队中很少有队员会说中文,为了防止万一,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为美国空军飞行员颁发了这种“护身符”。万一飞行员飞机被击落或发生空中故障,美国飞行员跳伞落地后,当地的百姓看到上面的字样就会给飞行员提供救护。

  陈灿培还带来一张丝质的血幅,上面印有缅甸文、中文等五国文字,也是同样发挥着飞行员跳伞后和农民用中文沟通的识别作用。如果农民帮助飞行员,还能得到奖励,所以有人翻译成“血抚”。

【编辑:王盼盼】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