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来西亚琼籍华人林秋雅:寻根遥寄乡愁

2014年04月21日 10:56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马来西亚琼籍华人林秋雅:寻根遥寄乡愁

  马来西亚槟城海南会馆主席林秋雅,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奔走在海外与祖国为华人筹划组织多种文化活动,为传承中华文化、寻根海南奔走呼告。她关心家乡发展,策划马来西亚海南美食义卖会,推介海南旅游景点;她组织“南洋华侨机工”系列纪念活动,寻访抗日历史……

  在诗人的眼中,乡愁,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的清远的笛声,是惆怅,是离别,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在林秋雅的眼中,乡愁,是一次又一次苦中带甜的寻根,是奔走,是牵挂,是重拾海南历史与文化的足迹,难以割舍。

  4月9日,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副总会长、槟城海南会馆主席林秋雅女士应海南省宋庆龄研究会、海南省宋耀如研究会的邀请,特地从马来西亚槟城飞来海口参加“宋氏家族精神遗产及其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难以想象,眼前这位年过六旬,优雅中略显柔弱的女士,竟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奔走在海外与祖国为华人筹划组织多种文化活动,她也关心家乡发展。

  海南美食里的下南洋情结

  乡音未改,乡情难忘。

  “我是文昌市会文镇宝石村人,从出生就在马来西亚了。自2001年,我代表马来西亚武术总会,参加海南三亚的首届太极健康大会,参加者在万人太极晨练活动后,我以志愿者身份在申奥的长布条上签名支持北京申办奥运。当时我的心情很激动,是祝福、也是期待,更是一个梦:希望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从那年起,每年我都会回乡两三次。”离乡多年,林秋雅仍一字一句地用流利标准的海南话和海南日报记者交谈。会前两天,她刚刚回乡祭祖,又向乡亲学习制作文昌传统美食“笠”。

  林秋雅兴致勃勃地拿出三个用椰子叶制作成型的“笠”给记者看,“我真的学了很久,这次总该学成了吧!”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此刻就像一个刚学会解一道数学难题的孩子,两眼放出兴奋的光芒。“很多当地的华人喜欢品尝我们的海南美食,我今年会在会馆开班,教授海南传统小吃,包括海南粽子。”

  学习这些海南本土的传统美食制作方法,林秋雅并不仅仅是自身的兴趣。在她的眼里,制作海南美食,是祖辈闯南洋时重要的养家糊口的手艺,这里既承载了父辈的辛酸,也承载了海南文化的传承,这是乡愁与寻根的担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秋雅的父亲林熙锡从文昌会文镇宝石村远赴马来西亚讨生活,经历一番坎坷后,摸爬滚打,渐渐有了积蓄,随后涉足餐饮业、酒店业。林熙锡曾每月以叻币50元承租升旗山茶室业务,后创立乐山面包厂,生意红火。

  “相对于中国沿海其他大规模下南洋谋生的人来说,海南人下南洋的总体步伐是最晚的,而且人数也是最少的。”林秋雅说,先辈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在马来西亚,到餐馆去打工、当厨师,或是在洋人与惹娘家庭里帮佣做饭,就学习饮食烹调窍门,加上采用本地配材,以独特手法改良和创新,以致现在的马来西亚海南菜,既带有西式风味,又融合了惹娘式配材煮法,形成了南洋海南的独特风味,成了当时谋生的一个行业。“因为海南人能吃苦耐劳,诚恳老实,所以很受洋人的欢迎。无形中,海南人的饮食习惯,也多少改变了大马多元民族的饮食习惯。”

  如今,走在马来西亚巿区街头或小镇,无论是炒面还是鸡饭,鸡扒或者牛扒,都会加上“海南”二字。

  每年春节期间,槟城州政府赞助发动“新春街头庙会活动”上,槟城海南会馆即展览各种海南特产文献图片展,海南四大名菜文献及图片展等。此外,槟城海南会馆主办推广的“海南美食文化与义卖会”等活动还吸引了当地电视台的全程录制和众多华人的参与。

  “海南美食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我们不要放弃,也不能忘记。要用新的管理方式,把海南美食在海外打造成一个品牌。”林秋雅说。

  “我为女儿取名‘庆龄’”

  在林秋雅的眼中,乡愁和故土的风物有关,和故乡的美食有关,但最能慰藉人心的是闪耀的文化符号。

  “宋氏家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世瞩目的家庭,它主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对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产生重大的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林秋雅边整理此次参加“宋氏家族精神遗产及其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厚厚一叠笔记边对记者说,这次参会受益匪浅,让她对于宋氏家族创始人宋耀如加深了解,并对他默默支持革命的事迹深受感动,回去后她要把资料整理让更多马来西亚华侨熟知这段历史。

  1965年,林秋雅在香港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海南人:一是宋庆龄,一是红色娘子军。期间,她有幸与已故的民国著名漫画家黄尧交往,听黄尧说起这样一个关于宋庆龄的细节让她印象深刻:“上学的时候,学生们一听说宋庆龄来了,都要涌出去看她!”细细想来,宋庆龄在那个年代已然是“大明星”,而他们都是忠实的“粉丝”。

  林秋雅对宋庆龄是非常敬重与敬仰。1974年,她将刚出世的女儿起名为“庆龄”。“我不奢求她有宋庆龄那么伟大,但是要让她学习宋庆龄身上的品质:爱国、优雅、谦逊,还有坚韧。”林秋雅说。

  林秋雅在宋氏家族中看到了良好的家风与坚守的精神。“宋耀如将子女送往国外读书,又教育他们学成回国,服务祖国,因此宋氏子女虽然久别故土,但是仍然心系家乡,这是值得我们尊崇的。”林秋雅说,很多在马来西亚长大的琼籍年轻人,已经对宋耀如其人十分陌生。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只关心自身个体的发展。

  “其实,宋氏家族精神价值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关心现今国与祖居国的命运。”林秋雅说,她时常告诉家里的几个孩子,既要学会求生技能,也要寻根问祖。

  这种文化符号的寻根问祖,还在不断地扩展、延伸。

  2006年,槟城海南会馆140周年时林秋雅组织举办孙中山与宋庆龄的讲座会;2010年,作为马来西亚槟城孙中山协会会长的林秋雅组织了“庇能会议100周年”相关纪念及研讨活动;2012年,林秋雅同专家学者一行到厦门寻访马来西亚槟城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丘明昶的遗迹……

  让她记忆深刻的,是2006年那场在广东中山公园举办的“百年侨团群英会”。在那里,她亲手种下一棵唯一代表海南会馆的“思乡树”。“让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博爱行仁’的理念,在我们心中向下扎根,往上枝繁叶茂。”林秋雅说,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有意识地对宋氏家族历史价值挖掘研究,成果丰硕,她希望能将这段历史拍摄成电视剧、电影,像韩国《大长今》那样传播全球。

  寻访南侨机工

  让后辈铭记历史

  寻根,是为了让历史与现实的血脉不会被割舍。

  这几年,林秋雅一直在为“南侨机工”抗日历史组织系列纪念活动,期间,总有人好奇地问她,都已经过去70多年的事情了,你为何总是要提起,还要这么费力去组织活动?

  “当我们享受着太平盛世的日子,我们必定要感恩,因为那不是理所当然的,那是许多人付出和牺牲的结果。”林秋雅说。

  1939年,在著名华侨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多人先后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支援抗战。归国后,他们主要从事滇缅公路的运输和汽车维修等工作,保障了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线的畅通。期间,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血染疆场。

  “当年的南侨机工有800多位是海南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林秋雅认为,南侨机工出生入死为抗敌救国,无论什么时代都值得尊敬。抗战胜利后,重返南洋的华侨机工约有1000多人,剩余的1000多名有的散落各地无法联系。

  2009年4月,林秋雅回海南参加“纪念海南南侨机工回国抗日70周年大会”;同年9月3日,在云南参加昆明市举行二战胜利纪念活动;10月下旬,组织与陪同南侨机工后裔陈达娅和陈勇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作8场巡讲。2011年11月,林秋雅组织中国南桥机工第二、三代共36名越洋赴马来西亚作5场访问、交流及图片展,同时寻访父辈居住地的历史踪迹。2013年3月,林秋雅不遗余力地配合央视团队在马来西亚拍摄南洋华侨机工历史纪录片。

  2013年11月12日,林秋雅专程到云南保山市,参加琼籍南侨机工翁家贵的百岁寿诞。“翁老出生于海南琼海,知道我是文昌人,特别喜欢和我说海南话。”林秋雅回忆说道,当晚翁老在百岁寿宴上,还开心地唱起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他嗓音响亮,神情轻松,并没有因岁月的磨难而失去乐观的生活态度。

  “寻访的意义是什么呢?”林秋雅说,除了寻找历史资料,褒扬抗日英雄外,我希望让鲜活的历史重现,给后代人一个完整的图景,学习那种舍身的精神,也警戒战争给一代人所带来的创伤,让我们现在在维护和平这件事上尽力。

  海南民间有一句俗话,“一年亲,两年表,三年不见了”,讲的是家族间感情一代淡过一代的演变历程。对于年轻一代的琼籍华人,林秋雅希望通过更多的寻根活动,让他们回祖居看看,那些古朴的乡村和奔腾的河流,那些父辈祖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些在文化版图上印下深刻烙印不能遗忘的历史。 (傅人意)

【编辑:史词】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