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汽车“三包”别再爽约 业内盼在今年出台

2011年01月25日 09:28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大国,然而离汽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汽车的消费环境就是其中之一。

  与成熟汽车市场相比,中国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措施无论是从政策的制订层面还是现有政策执行层面都不给力,致使消费者索赔无门,汽车投诉也呈逐年上涨趋势。这成为近两年来业界和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然而,为消费者撑腰的汽车“三包”政策规划已久却始终难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呼吁推出“三包”政策的业界呼声并未因为该政策的长久拖宕而有丝毫减弱。在盖世汽车网日前针对汽车“三包”政策展开的最新一期业界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业内人士中以占绝对比例的投票率认为,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汽车“三包”政策应在2011年尽快出台,刻不容缓。

  最近,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处处长谢鹏鸿在公开场合发表的一番言论给了我们一丝希望。据其透露,“三包”政策已经进入深入研讨并正在着手制定可操作的细则规范,“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然而这样的消息在2009年、2010年也曾听说,但也只限于“听说”。汽车“三包”为何难产?因为它不仅涉及厂商、经销商的利益和责任划分等问题,还与汽车检测标准有重要关系。目前国内的汽车鉴定机构数量少、费用高,程序复杂。当汽车发生质量问题时,若由生产企业自行检测鉴定,客观性、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这时需要有一个客观的第三方的认定。而这样公正的第三方一直没有部门挑头儿来建。

  与汽车“三包”一样,国家质检总局于2010年7月发布新版《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目前汽车“召回门”中的“中外有别”等问题做了规定并加大拒绝召回的处罚力度。业界对这一条例的出台一片赞扬和期待声。但其正式颁布实施同样遭遇了与汽车“三包”一样的难产,还被一些媒体评为2010年十大遗憾事件之一。

  当然,一项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是需要严格的论证和分析,严谨态度必不可少。但是一项政策出台难产7年,难免有些说不过去。尤其是在中国汽车连续多年迅猛发展的时候,迟迟不出台有利于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政策,会使历史欠账越来越多,矛盾越积越多,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尽管一次次被爽约,但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谢鹏鸿处长的话是可以实现的。孙金凤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