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集美发力“旅游+” 助力厦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2016年12月01日 14:51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 

华夏文旅集团董事长夏春亭致辞

  深秋的集美,绿意盎然,令人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灵动的画卷之中。而就在这番美景之下,人们的热情如潮水般涌动。11月28日上午,由厦门市旅游局、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集美区人民政府指导,集美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集美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厦门市集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厦门老院子景区承办的2016厦门首届国际集美节(下简称“集美节”)“旅游+”启动仪式暨老院子景区南洋华侨寻根祭祖集美行在厦门市集美区老院子民俗风情园盛大举行。中国旅游协会、省侨联、厦门市旅游局、厦门市侨联、集美区政府等领导嘉宾莅临现场,百余名南洋华侨和国内知名旅行商出席了活动。

  此次集美“旅游+”发布,不仅标志着“集美节”这一集美特色的国际旅游品牌又一次全新亮相,同时意味着,集美区上下将更加清晰地解读在厦门市旅游局提出“旅游+”工作路径的指导下,借助“集美节”开展全域旅游布局,实现了产业融合。在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引领下,集美区将继续秉承嘉庚精神,创新旅游模式,全力推动“旅游+”下的产业融合发展,以国际范的全域旅游面貌展示集美城市品牌形象。

  在随后的致辞中,厦门市集美区副区长黄颖介绍说:“此次‘集美节’不是简单的活动拼盘,也不是短期的一个节庆活动,而且一次“集成”和“创新”,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整合区内外各项旅游资源的旅游供给侧的改革尝试。接下来,集美区将加快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吃、住、行、娱、购、游”等旅游要素,串联辖区文化旅游项目形成群体效应,打造全域旅游格局,吸引更多游客到集美旅游、住宿、消费,以更美的姿态迎接金砖会晤和八方来客。”

华夏文旅集团总裁夏振翔致辞

  在位于厦门北站不远处,厦门老院子景区的神游华夏大剧院这个巨大球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景区在建筑风格及布局样式上注重体现闽南当地的文化符号,其主打的《闽南传奇》秀更是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令观众叹为观止。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老院子景区发展可谓神速,今年国庆期间,游客接待人数就同比增长超过300%。人们都说,在“全域旅游”模式下,集美乃至厦门,可谓是“处处是风景”。

  集美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市区各级领导的重视。不久前,厦门市主要领导在集美新城调研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条,要在加大招商、提升环境、加强配套、聚集人气上下功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同时增强发展后劲,紧盯国家重大产业政策,抓住厦门市筹备金砖峰会的重大机遇;在刚刚落幕的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目标更是催人奋进。

  随着厦门市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的设区市,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市成为了厦门市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重要抓手之一。为此,厦门市旅游局提出的“旅游+”理念,也成为了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路径。

  可以预见,未来“集美节”必将发力,如同“杠杆”支点,撬动游学村、逛园博、看马戏、开赛车、赏夜景、观闽南传奇、品灌口小吃等集美特色旅游成为一种旅游文化。2017年9月,厦门地铁1号线计划于进行体验式试运行,届时集美区将率先受益,到集美旅游将更加便捷,也将为全域旅游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产业发展需要产品完善和市场推动。”厦门市集美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吴吉堂告诉记者,今后,集美特色下的“旅游+”产业,就是旨在通过引导来集美旅游人群的深入体验并消费集美的商贸、文创、康体、乡村等各类产品,不断提出反馈意见,以此扩大消费需求扩大集美产品的对外影响,促进各相关产业提升设计、生产、服务及营销水平,“集美各行各业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参与旅游,最终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全域旅游业态和效应。”吴吉堂满怀信心地说。

  不仅着眼于域内,“集美节”的杠杆效应还在持续放大。目前,集美区已经与省内龙岩市永定区、省外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推当地旅游资源,带动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践行国家五大发展理念,拥抱中国“旅游+”新时代,集美区将借以国际“金砖”会晤为契机,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全域旅游建设机制,坚持“旅游+”的工作路径,努力把集美区打造成为独具魅力、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产品结构丰富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推动厦门全域旅游发展而努力。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