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企业家过年:期望提升文化力量

2011年02月09日 14:0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企业家们春节都怎么过?是继续坚守岗位,还是静心盘点这一年来的辛劳业绩?今年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带着这些好奇心走访了多位民营企业家,将他们的所做所想所思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担忧文化传承“年趋”弱化

  从除夕前到正月初五,记者采访了天津的十多位民营企业家,能拨通电话的绝大多数是在除夕前,进入春节假期后,老板们的手机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记者拨打了数十个号码,开机的仅有几位。接受到采访的老板们几乎全都选择了异地过年,近一小半的人出国。对待春节的看法,大家普遍反映,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方面正在“年趋”弱化,新的节日因素存在低俗甚至恶俗化倾向,我们的社会在富裕起来之后,精神食粮的匮乏初步凸显。许多老板坦言,他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内行,但他们更渴望得到精神层面财富,尤其是在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里,辛苦劳作一年了人们应该有良好的心灵享受,然而现实却是别样一般,文化的失落感让他们选择了回避。

  民营企业家左先生说,平日里繁杂的应酬让老板们对节日的感觉淡化了很多,春节虽然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但是过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一直缺乏不可替代性,更缺乏对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有效传承,我们在节日文化方面正在处于迷失状态。由于春节期间可以停止工作上的应酬,他选择了和全家一起外出度假,而且会关闭手机,让别人“找不到”自己,安静地和家人一起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一位计划春节在国外度假的企业家说,国内过春节的方式太拘泥于拜年、聚会、放鞭炮等没有“独到之处”的普通形式,祝福、聚会在平日都可以进行,在以前“短缺经济”时代,春节是人们在物质上“补偿”自己的节日,而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很高了,按照物质丰富的标准人们天天都在过年,如果春节没有文化品位上的独到“补偿”,过年的意义实在一般。与在国内过年的疲乏相比,到海外和华人一起感受中国新年的情趣,体验“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别有一番感觉。

  从事文化产业的“儒商”郭先生对记者说,一个民族历法上的新年开始,应该是这个民族最重要的民族节日,具有不可替代性,“春节”一词原来指我们传统24节气的“立春”,上世纪初传统历法的新年“元旦”一词被“移交”给了公历的1月1日,传统的元旦被改称“春节”,所以说今天意义上的“春节”只有100年的历史。随着一定特殊历史时期的多次反传统浪潮,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被大量遗忘流失,我国在经济方面长期贫穷落后于西方,西方文化随着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今天,西方节日正在和我们的传统节日分庭抗礼。30年的经济发展,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民营企业家们是这个过程的亲身见证者,在物质文明开始丰富的今天,精神文明却滞后一步,企业家们对节日的希冀与要求日渐提高,春节从形式到内容要求提升文化力量的呼声日益高涨,当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企业家过年的兴趣与兴致当然不会多高。  ■记者 高鹏

  春节是回归的日子

  在辽宁万雄集团董事长刘福龙眼中,春节是“回归”的日子,是向家人、师长、朋友以及这个世界上所有平日里因为工作而忽略的人回馈的日子。

  “工作如同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奔跑时,眼中只有前面的对手、后面的追兵,耳边也只听得到自己的呼吸和脚步声。”

  刘福龙坦言,“留给家人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于是,今年春节,刘福龙停下手边所有的工作,推掉所有的迎来送往,在对员工和朋友一年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了感谢之后,关掉手机,和家人在一起,寸步不离,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宅男。如果不是此前和本报记者有约,相信,除了刘福龙的家人,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吃过了星级酒店的精致料理后才发现,原来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动手准备一顿年夜饭竟是一种奢侈。”

  往年,刘福龙和家人都是在酒店吃年夜饭。今年,刘福龙亲自下厨,和家人在家中过了个热闹、温馨的春节。尤其是看到即便由于久未下厨而疏于厨艺,但76岁的老母亲仍吃得津津有味,刘福龙说,终于找回了久违的年味,心中有股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刘福龙坦言,回归的感悟源于对辽商文化的参悟。

  刘福龙认为,商帮精神和商帮文化是区域传统文明的凝练与升华,对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古至今,虽然商帮在更迭,但是富含儒韵的商道思想却在不断演绎、传承,扎根于新时代商人的血脉中,成为民族商业精神的重要因子,给后人以无限的启示。

  “辽商文化不仅是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动力,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催生力量。”刘福龙分析,商帮文化在中国经济进程中具有蓬勃昂扬的显性特征,商帮精神和商帮文化在彻底覆盖地区文化的变革中一枝独秀。各地商帮文化的逐步生成的强势表明,他们不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文明和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做出极大贡献。随着商帮文化日渐发展和强大,最终在一个区域形成了以企业家文化为主导的新的经济文化,即具有地域色彩的商帮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辽商”本着发展经济的精神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形成“新辽商”独特的文化个性,对辽商帮兴起、发展和腾飞具有深远意义。

  刘福龙还认为,“新辽商”应该具备五项基本要求。一是新辽商必须对区域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二是要形成支柱型产业和先进的企业文化;三是要有标志性人物;四是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文化理念;五是要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形成高效的投资团队。

  依据刘福龙对商帮文化的理解,新辽商虽有别于古老的传统商帮,但又有对旧商帮优秀商业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新辽商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发展脉络,并不断与自己的实际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育出蕴涵“仁、德、礼、义”的“新辽商”的商帮文化。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一向热衷奔走的刘福龙停下脚步,选择了回归,既是对家庭的回归,亦是对人生的回归。  ■记者 孙智  见习记者 程景亮

  怀念那一盆木炭火

  新建县是南昌市的郊县,从南昌跨过赣江就是新建县城长堎镇。大年初四下午,在长堎镇的长鑫商务宾馆,记者见到了年轻的徐彩艳。

  一切有些偶然。本想让徐彩艳的母亲谈谈过年生活,但这位历经沧桑小有成就的母亲却推荐了她的女儿,她告诉记者商业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女儿在打理。一落座,徐彩艳透出的干练劲让记者感到其母果然所言不虚。

  这是一家看起来有些简陋的宾馆。但正是2004年从这家宾馆起步,徐彩艳一家开始了在家乡的创业,而后涉足娱乐、美容产业,拥有了现在的幸福时光。

  此前十多年,为了生活,徐彩艳的父母离开新建县乐化镇的农村老家,一直在广东从事长途客运,备尝艰辛。

  徐彩艳回忆,那十多年,他们姐弟三人一直跟着祖父母过。因为春节期间正是客运最忙碌最赚钱的时节,她父母从来没回来过过年。只是在正月里联系好南昌的客源后,才回来呆上一两天。

  有一年,徐彩艳的母亲一个人回来,很快又要返回广东。送别母亲时,徐彩艳说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等不到车。“可车还是来了,眼里只有泪水”。

  好在徐家有个庞大的家族,徐彩艳说她并不缺少爱。在农村老家,少年时代在一盆木炭火边吃年夜饭,依然备感温馨。

  就在大年三十,徐彩艳的姐姐生了个孩子,全家欣喜若狂。除夕夜,在乡下的小别墅里和家人吃了顿团圆饭后,徐彩艳赶到县城招呼客人。她笑言,和当年父母的客运类似,娱乐城春节时生意最火爆,“总是脱不了这个江湖”。

  虽然春节时每天都得上班,然而家人早已不再天各一方,徐彩艳说一家人觉得特别幸福。“只是,太怀念过去那一盆木炭火了”。  ■记者 江丛干 实习生 贺林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