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连“打酱油”都要悠着点的生活何时休?(2)

2011年08月15日 10:23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节约成本”的化学酱油是社会之耻

  在香港媒体曝光内地一些企业利用水解植物蛋白等7种化合物配制“化学酱油”之后,国内调味品协会高调宣称“化学酱油”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然而,从科学与客观角度分析,所谓的调味品协会给公众的解释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目前我国酱油生产标准中并没有对三氯丙醇的检测标准,那么,调味品协会又如何保证所属企业生产的酱油中致癌物质三氯丙醇不超标?在记者调查的市场上所有酱油均标“酿造”,但事实上国内存在诸多“勾兑”型酱油产品的情况下,“配制”产品变“酿造”产品算不算对消费者的“欺诈”?调味品协会为何不直面和回应?上述疑问并不难解读,在一个没有“标准”规范的情况下,以逐利为目标的酱油生产企业肯定会选择不用粮食也能“酿造”出来的“化学勾兑”方式产酱油。

  上述“事实”,既是属于社会组织的“调味品协会”之耻,更是商家无良、置公众利益不顾之耻。然而,分析近期频繁曝光的食品“勾兑”事件,无一不透露出来的是商家的“节约”成本意识。用化学产品勾兑勾兑,就能变成酱油,确实省了“浪费粮食”,老陈醋用“化学醋酸”勾兑勾兑摇身一变就成了“醋”,地沟油回收回收立马成了“花生油”、“浓缩液”稀释稀释转眼就成了“骨头汤”......这会给我国“节约”多少粮食啊!也怪不得国内粮食安全“数量无虞”。曾听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介绍,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国内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8%的安全水平,对粮价的调节能力强,粮食安全无忧。看来,以“化学酱油”为代表的国内“勾兑食品”对我国粮食安全正在做出着极大的“贡献”,对近几个月来高企的CPI也在日日发挥着“强劲”的平抑功能,如此分析,对“化学酱油”类勾兑食品不仅不应指责反而应好好地给它们“记上一功”!

  但公众会接受这样的“节约”吗?天天吃着“勾兑”的化学“玩意”,日日冒着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这样的“节约”,简直是社会发展之耻了。科学技术日益发达,而每一项科技成果的取得原本是造福公众的,不是害人的,但三聚氰胺让人心有余悸,瘦肉精久打不绝,洗虾粉泛滥猖獗,“化学勾兑”食品层出不穷,表面上的科学成果的被乱用和滥用,某种意义上又是监管乏力和监管之耻。

  商家可以考虑成本“节约”,但监管部门却也跟着“打酱油”,不仅监管极度滞后、监管标准也是“一曝十年”。不仅事实上形成了产品食品的“内外有别”现象,导致“洋品牌”也“欺负”中国消费者,“骨汤门”迟迟没有说法,“达芬奇”依然“逍遥无比”,在国标里面,根本没有涉及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区分问题,“老陈醋”是否勾兑、是否有一个勾兑的“比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这样的现状开出来的不过是“公众安全的玩笑”,善于“节约”的商家也只会“偷偷地捂着嘴乐”。一个原本应立身公益的协会组织却只为“企业说话”就巳经够羞耻的了,再配上一些“麻木”的监管者,就连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知耻后勇”的觉悟也丧失殆尽了。时下食品安全“耻辱”的现实,背后莫过于“悲哀”,不过是一个行业道德沦丧、公德意识完全失守的“悲哀”。哀之不幸,怒其不争,莫过于心死。(中国经济网/毕晓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