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内外兼修(3)

2011年11月07日 10: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海拓者们的后顾之忧

  在奥兰峭壁项目上,记者遇到了新婚不久的中建阿尔及利亚分公司员工潘凡。这位来了4年的年轻人说,自己对未来很是迷惘。由于阿尔及利亚的经济发展较国内落后,医疗和教育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的隔阂,青年人几乎无法作长久待下去的打算。

  “回国后还得从零做起。这边的工作经验不好使了,人脉关系也带不走,一切都重头来过。如果考虑要孩子,那更得回国不可了。你不可能让他在这上学的。”潘凡说。

  海外生活并非如想象中浪漫。工作上不断的挑战,异国他乡的孤寂,娱乐活动的贫乏,都得海拓者们默默承受。有的项目上除了一个乒乓球案子外,没有别的设施。有的年轻人从国内万里迢迢把足球带过来,结果根本没地方踢。更为现实的是,从早到晚就那么几张面孔,搞对象也难。这一点尤其困扰着女孩子。一些女翻译回国的主要原因就是到了结婚年龄。

  最让中建阿尔及利亚分公司总经理陈文健困扰的就是人的问题。非洲不比欧美,那些地方比中国发达,大家抢着去,也乐得留下来,而这里较国内贫穷,人们看不上,来的热情不高,留下来的可能性更小。人员流动频繁给公司发展带来极大困扰。一方面,归国人员的安置很困难,虽然中建有相应的制度,但是却很难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高端人才短缺成为常态。

  陈文健跟来调研的陈国才提得最多的就是人才。“在阿尔及利亚,大项目一个接一个地签,人手越来越紧张。团队成员超年轻化,既是好事也是无奈,因为没有更富有经验的人留下来,人才结构不免脆弱。年轻人有热情,可惜的是,承建工作很复杂,许多事不是热情能解决的。”

  《2011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调研报告》则提到,通过对200家中国企业海外表现的研究显示,人才缺乏和对竞争及政策法规等环境因素理解不充分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主要瓶颈因素。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匮乏和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不信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陈文健认为,解决人才问题,除了提高驾驭国际人才的能力、用好外脑外,如何解决“海拓者”的后顾之忧更是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董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