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茅于轼谢国忠做客“西宸会” 共论中国经济大势

2016年03月21日 12: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3月18日,两会刚刚结束,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大势的讨论在西宸原著会所“西宸会”举行。此次以“领袖对话 府上争鸣———论道中国经济大势”为主题的论坛由龙湖地产主办,青年学者、知名财经评论员刘艳担纲主持,现场对话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茅于轼和原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着重围绕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抉择与全球视野下的资产配置进行讨论。

  2016年中国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经济环境与增长压力——近期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两次调低了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预期,分别调低了0.1和0.3个百分点,而中国要守住增长率6.5%的底线。在世界经济放缓,全球都面临着供需再平衡和增长乏力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在结构失衡中找寻平衡,避免“硬着陆”,就成了各方高度关注的话题。据了解,今年龙湖地产将在“西宸会”举办一系列的高端论坛,主要围绕中国经济大势、新型政商关系、文化创新等内容,邀请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西宸会”系列论坛的第一期就以中国经济为主题。

  论坛上,茅于轼做了题为“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发言。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消费太低,GDP主要靠投资拉动,引发钢铁、水泥,电力,高速公路等产能大量过剩,旧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茅认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瞩目成就的贡献与作用有目共睹,依靠着大量国企与土地资源收益,国家聚集了很多GDP增长财富,再加上税收,在经济起飞阶段,政府就能力加强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了因基础设施薄弱而阻碍经济发展的情况。

  但同时,茅也认为,由于GDP财富分配给百姓的过少,导致了当前过度投资、产能过剩,而消费不足的结构失衡。在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茅于轼提出,应该改革分配制度,提升百姓的消费能力。

  谈到产能过剩问题,茅于轼认为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政企不分有很大关系,应该更多地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虽然中央在逐步放开各领域民营资本的准入,但比例仍然很低,这也有待改善。在回答主持人刘艳提出供给侧改革问题时,茅于轼表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

  谢国忠在发言中表示,2008年以前中国的过度投资发展模式有西方高消费的支持,投资和出口都得到了高速增长。但在2008年以后,无论是从西方国家寻求再平衡的主观因素还是从全球经济放缓的客观因素,海外的需求都在下降,国内彼时依然推出的刺激政策就让中国尝到了产能过剩的苦果:反映在数字上,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从2008年的54%上升到了去年的83%,而出口则从31%下降到了21%。时间窗口不等人,如今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等都不能再抱有“囚徒困境”的侥幸心理,不能再通过提提高杠杆来拖延。

  谢国忠认为,中国最核心的问题是投资跟消费的平衡问题,过度投资的方式难以为继,提升劳动者回报,让他们成为消费的动力,才是根本。而这主要依靠改革。因此中国核心的增长驱动力,是改革而不是刺激经济的信贷或者投资。

  在中央提出“去杠杆”和“去库存”的背景下,统计局刚刚公布的2月数据显示, 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达47个,且涨幅还在继续扩大,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房价更是大幅跳涨。谢国忠认为,这同样是一个供给侧的问题,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发展预期跟市场需求难以匹配。他解释表示,2008年以后,中央对一线供应做了限制,鼓励投资小城市、二三线城市,当时的愿望是中国经济要分散,但百姓还是更愿意生活在大城市中,导致了二三线库存的过剩。

  对于实现“去库存”的出路,谢国忠认为还是要回到讨论更科学的城市化战略上。他表示,城市也是一个消费产品,什么样的城市化是老百姓可以接受的,造城市一定要尊重消费者的意见。

  在谈到全球资产配置问题时,谢国忠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在全球经济动荡且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投资者还是应该保持谨慎,以保有现金流动性为主。假如担心保值问题,谢国忠建议可以投资政府债和黄金。他认为通胀一旦来临就会来势汹汹,没有中间温和的地带,尤其是在产能过剩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而黄金处在区间波动的状态,是一个保险产品。

  美金也是谢国忠认为的相对安全的资产配置方向。 他表示,2008年之后,美国解决了包括坏账在内的几个大问题,未来经济向下的空间有限,美金从今年到明年预计都会比较稳定。而对于欧元和日元,尽管当前表现不错,但谢国忠认为这与能源价格下跌带来的外贸顺差增长有关,而未来形势并不确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