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去产能、清除“僵尸企业”等改革力度仍需加强

2016年11月16日 14:1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四季度已过半。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今年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预期区间内,明年更需关注如何实现高质量稳增长。同时,经济仍存在一定风险。展望明年,政策支持对经济的持续复苏仍意义重大,当前较宽松的货币环境和积极财政政策应当延续,去产能、清除“僵尸企业”等改革的力度还需加强。

  旧经济调整+新经济崛起

  汇丰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马晓萍认为,前三季度,在积极财政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房地产投资明显回暖,基建投资同比增速维持较理想的水平上,二者共同支持经济企稳。前三季度GDP增速保持在6.7%的水平,消除了此前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

  部分经济指标回暖。10月制造业PMI回升至51.2,服务业PMI也一直在荣枯线之上。全面衡量价格水平的GDP平减指数从去年三季度的-0.9%回升至今年三季度的1.1%,9月PPI在经历了54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后,首次正增长。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强劲增长,推动建筑活动升温,提升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在去产能背景下,部分重工业产品供给下降带来库存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共同推动通胀回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认为,中国经济可从旧经济和新经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旧经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依然面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创新经济、高科技等新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处于新经济向上走、旧经济向下走的过程。虽然新经济蓬勃发展,但旧经济体量更大,因此整体压力仍很大。未来这一趋势可能延续,旧经济的调整和新经济的崛起仍会并行。

  关注高质量稳增长

  “目前来看,今年经济增长在预期的区间内,希望明年能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关注点不单是经济增速,应更多地关注明年如何实现高质量稳增长,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使新经济更好地发挥作用。

  “明年保增长的压力会较大。”张明表示,经济内生动力仍较疲软。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需提振。目前的问题是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下,明年房地产投资可能不大乐观。

  民营部门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马晓萍认为,民间投资今年一度失速下滑,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企业信心不足源自多重因素,包括经济增速回落、利润率下滑、对宽松政策的仍心存犹疑、民间投资的隐性障碍仍较多等。近期,M1和M2增速分化也体现了存款短期化,民营部门投资意愿仍有待进一步提振。

  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依然存在。张明认为,明年无论采取何种政策,稳定汇率预期是值得关注的要点。

  宗良表示,明年面临美联储加息和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的不确定性,同时全球市场整体较低迷,国际环境也较复杂。在这种背景下,可能出现对国内经济缺乏信心、资本流出有所增加的情况,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可能发生不大理想的循环。房地产价格、人民币汇率、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只是单一的问题,单一问题可通过一定的政策调整去解决,但如果对内和对外问题相互交织,可能影响我国的相对预期,使经济政策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应采取一揽子改革措施

  展望明年,专家认为,应采取一揽子改革措施,从减税费、加速关键领域改革、补短板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调控的乘数效应。

  张明指出,一是进一步释放加快结构性改革的信号,特别是在明年中共十九大出台新的改革方案,提振国内外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信心;二是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保持目前态势;三是进一步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四是“一行三会”加强合作,化解潜在风险,包括银行业潜在坏账、影子银行、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压力、资产泡沫风险等。

  当前较宽松的货币环境和积极的财政仍应延续。马晓萍预计,明年财政赤字可以进一步扩大,政策性金融债、专项金融债等准财政工具仍有灵活度,财政扩张空间较为充裕。应采取超预期、更广泛的政策为企业减负,这是实现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最大化、将经济复苏扩大至民营部门的有效手段。社会保障缺口可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的方式来填补。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应注重通过各种渠道发行长期债券、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基建项目的贷款支持、完善市政债的发行,为基建投资提供长期、稳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在企业减负、降成本方面,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曾表示,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较多,应继续积极地创造条件,为企业脱困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多做扎扎实实的降低税费、降低成本的工作。

  专家表示,去产能、清除“僵尸企业”等改革的力度还需增强。应为地方政府官员提供合适的激励机制,对改革执行进度快的地方政府给予更多资金等资源支持,将改革成效纳入官员的评价考核机制。

  实现高质量稳增长需多方面协同发力。宗良认为,一是坚定推进供给侧改革,真正做到把低端的供给去掉,中高端产能平稳增长,新经济要素不断发挥作用;二是适度扩大需求,在需求总量不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着力优化需求结构;三是稳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创造新的需求。记者 彭扬 实习记者 程竹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