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何帆:靴子即将落地 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

2016年12月14日 17:51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作者 何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王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博士) 朱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博士)

  本周,美联储召开2016年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备受关注。目前,绝大多数市场分析预期美联储在此次会议上会决定加息,美国国债期货倒推出的隐含加息概率也已超过90%。从美联储主席和其他委员投票意向变动情况来看,加息预期早已提前被释放,且基本体现在各类资产价格当中。考虑到未来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以及加息可能引发的国际动荡,我们认为美联储在加息的同时不会释放过于强硬的信号。

  美联储加息箭在弦上 预计会“循序渐进”

  无论12月美联储最终的决议如何,这都很难阻止美国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只不过,美国经济的复苏距离稳定良好发展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美联储的加息也会更加倾向于“循序渐进”的步调。因此,美联储在短期内不会过快调整基准利率。

  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实为提前预防其经济过热和市场可能出现的通胀状况。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几次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促使美国经济再次回归正常运行轨道。根据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原则,美联储会对经济、就业和物价等指标进行预测,并据此判断未来经济走向并加以政策调整。因此,当前美联储加息动机显著,但基于国内宏观经济调控这一原因,短期内很难有较大幅度的动作。

  另一方面,此时加息也是促使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防止低利率水平引发“凯恩斯陷阱”。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理论,长期的低利率水平容易引发人们对持有货币产生无限需求,影响宽松型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美联储加息是对此前降息救市行为的一个调整,有助于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从侧面反映出本轮加息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但预计每一次加息的幅度都限于微调。

  影响不均 新兴经济体或再承压

  美联储12月的加息决议或意味着某些国家央行货币政策面临新拐点。

  对发达国家来说,美联储加息的影响相对较小。美联储加息对于发达国家的影响与其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英国、德国、法国等经济发展和投资状况较为稳健的国家受美联储加息影响会比较小。而债务危机较为严重的几个欧盟国家,可能会受资本外流影响进而给国内债务问题雪上加霜。但是,总归,美联储加息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整体来说比较小。尤其是美联储提前向市场释放了“加息”信号,也为欧央行争取了较长一段时间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此次欧央行决定进一步延期量化宽松政策,某种程度上也是为欧洲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来对冲外流的资本。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美联储加息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资本外流可能导致的货币贬值和金融危机。在此之前,每逢美联储降息周期,新兴经济体大多会经历大量资本流入,并在美联储升息之后流出。当前,美联储加息可能再次诱发大量资本逃离新兴市场,引起新兴经济体出现流动性短缺。以俄罗斯为例,前一轮国际原油价格暴跌、俄乌危机以及美国欧盟对其的经济制裁,已经致使俄罗斯股市在近两年出现下滑。一旦美联储加息,有可能让原油价格再度承压,俄罗斯经济可能会持续走低。此外,像印度这样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兴国家也同样可能会受到影响。2013年印度的对外债务已经超过国际标准20%的警戒线,美联储加息则会进一步加大其偿债成本,恐对其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惯性企稳阶段,PPI结束同比负增长并强势转正,投资水平趋于稳健。美联储的加息策略虽然可能会诱使部分国内的国际资本重返美国,但中国已经加强资本管制,因此对国内整体流动性影响并不大。

  综上可知,美联储加息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并不均衡。冲击较小的是经济发展较为稳健的发达国家,冲击较大的为经济体制脆弱、监管力度不强或者正处于发展低迷期的新兴市场,而那些处于发展缓冲期的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风险防范意识较强的国家则处于中间位置。

  【专家简介】何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人民银行汇率专家组顾问、财政部国际司顾问、商务部顾问、外交部国际经济司顾问。2005 年被评为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