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农业”助贵州贫困村变“美丽乡村”

2017年01月11日 21: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贵阳1月11日电 题:“新农业”助贵州贫困村变“美丽乡村”

  作者 王林成 杨云

  “猕猴桃亩产4000斤左右,即便按每斤5元的最低价收购,每亩也有2万元的收益,比以前种玉米的时候收入翻了5倍不止。”贵州省修文县六广镇元庆村支书李松告诉记者,山上养猪场,山下猕猴桃,自家农家乐,成了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昔日的元庆村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植玉米,但年人均收入仅1000元左右。贫穷让村里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2013年,全村1456人,外出务工人员就有850人,留下的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穷则思变”。2016年,六广镇作为贵州省级现代高效农旅示范园区,计划把元庆村作为猕猴桃产业园,并配套猕猴桃规模种植,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打造集生态种养、休闲旅游以及运动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

  “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规模林果,配以养殖和观光旅游,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复合农业转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子。”六广镇镇长张明星说。

  如今的元庆村新房林立,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让“留守村”华丽转身为“乡愁村”、“生态村”。

  元庆村的变化是贵州的一个缩影。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5%,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要让“靠山吃山”的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成为有效路径之一。

  昔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农业产业的单一直接体现在农民的餐桌上,“早上吃土豆,中午吃洋芋,晚上吃马铃薯。”说起以前的日子,迤那镇中海村村长李怀民满是感慨。

  “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有700多亩地流转到苹果种植基地,中海村成了苹果村。”李怀民说,以前种土豆、玉米、烤烟,一亩地收入在1200元钱左右;现在种苹果,一亩地收入能达到3000到4000元,苹果树成了中海村的“脱贫树”。

  2016年,贵州农业增加值从中国第22位跃升至第17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87元,年均增长14.4%,粮经作物面积比由6:4调整到4:6;2015年贵州全省就实现流转土地面积747万亩,整合农村资源要素,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下基础。

  如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贵州全省遍地开花,为贵州农村“华丽转身”提供了产业支撑。(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