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沿河“产业生态化”促产煤小镇“生态产业化”

2017年09月04日 14: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贵州沿河“产业生态化”促产煤小镇“生态产业化”
    谯家镇彻底告别了过去“靠煤而生”的局面,开始朝着绿色发展、避暑养生、产旅一体的目标迈进。图为谯家镇的茶山。 杨云 摄

  中新网贵州沿河9月4日电 题:贵州沿河:“产业生态化”促产煤小镇实现“生态产业化”

  作者 杨云

  “最兴旺的时候,谯家镇成规模的煤炭企业有14家。最高峰时,谯家镇的小煤窑超过100家。当地大多数的主要劳动力几乎都做着与煤有关的事儿。”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党委书记陈翰回忆起镇上几年前的景况,有些感叹,“那时候,谯家镇财政收入靠煤矿,老百姓的收入也靠煤矿。”

谯家镇彻底告别了过去“靠煤而生”的局面,开始朝着绿色发展、避暑养生、产旅一体的目标迈进。图为谯家镇的稻田。 杨云 摄
谯家镇彻底告别了过去“靠煤而生”的局面,开始朝着绿色发展、避暑养生、产旅一体的目标迈进。图为谯家镇的稻田。 杨云 摄

  谯家镇的煤炭资源位居沿河土家族县及铜仁市前列。因煤而兴曾是谯家镇人的骄傲。

  煤炭经济为谯家镇带来了繁荣,也为当地生态带来了问题。“开煤厂污染大,你在公路上看到的都是烟雾弥漫,不是土尘就是煤尘。”谯家镇居民余天芬告诉记者。

  杨龙昌是土生土长的谯家镇人,年少时就跟着父母以挖煤为生。1987年,杨龙昌开起小煤窑,渐渐做成了规模化的煤炭企业,年产量最高时达到9万吨,每年收益可观。可说起那时的生态环境,杨龙昌也直摇头,“富裕一代人,遗害几代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当地绝大多数煤矿政策性关停。矿工失业,经济低迷,“车水马龙”的谯家镇一下子沉寂下来,转型生存一度成了该镇“最重心思”。

  再次复兴,只有另寻新路。逆境中,谯家镇人决心走产业生态化之路。

  “谯家镇的未来要从‘地下’走向‘地上’,从‘黑色’走向‘绿色’。”陈翰告诉记者,“转型是很疼的,不只是经济重建,更重要的是要拢起人心。”

  痛定思痛。顶着经济低迷,百姓埋怨的压力,谯家镇党委政府定下决心要“闯出一条活路来”。将发展的目光由地下转向地上。依托当地气候凉爽,土地肥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茶叶、烤烟、核桃、畜牧……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绿色产业开始在谯家镇扎根生长。

谯家镇彻底告别了过去“靠煤而生”的局面,开始朝着绿色发展、避暑养生、产旅一体的目标迈进。图为谯家镇的荒坡治理。 杨云 摄
谯家镇彻底告别了过去“靠煤而生”的局面,开始朝着绿色发展、避暑养生、产旅一体的目标迈进。图为谯家镇的荒坡治理。 杨云 摄

  “发展农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陈翰说,“我们认真研究了谯家镇的生态环境,在转型中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必须同步。”

  这一转型期,谯家镇许多的煤老板也开始另谋出路。杨龙昌就把自己的闲置土地重新利用,种高粱、种玉米,开办起了烤酒厂。如今已经58岁的杨龙昌说,“我是在还债,还生态债、还子孙债。”

  “种地是我们农民最擅长的。我们农村不发展农业又发展什么呢?”54岁的余天芬说,“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最好的就是娃娃们又都回乡创业,或者就近打工。”

  通过招商引资,曾经因为煤矿开采而荒废的3000多亩茶园也吸引了沿河县懿兴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落地投资。“面前的这一片茶园就是一个绿色银行。”站在山头,目光所及皆是一片碧绿,公司董事长田景懿说。

  “搞农业园区不仅仅是里面光有产业,要搞产旅一体,把产业和旅游要结合起来。”陈翰说,“我们要打造‘谯家绿’品牌,推动‘两片叶子(茶叶烟叶)一盘菜(冷凉蔬菜),一棵果树(核桃)一片林(天然林)’实现生态治理及产业富民。”

  如今,走在谯家镇,到处是长势良好的烤烟,成片的茶叶,悠闲觅食的猪牛羊群,满山满野的绿色,清爽的凉风。

  谯家镇彻底告别了过去“靠煤而生”的局面,开始朝着绿色发展、避暑养生、产旅一体的目标迈进。(完)

【编辑:高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