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新一轮城市总规征意见 2050年跻身世界城市行列

2017年11月07日 10:4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成都新一轮城市总规征集意见

  到2050年 成都跻身世界城市行列

  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示了我国发展新方位新目标新征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立足新的时代方位,着眼新的历史担当,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精神、新要求,成都市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加强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

 制图/杨仕成
制图/杨仕成

  11月1日,成都市规划局正式就《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以下简称《总规》)向公众征集意见。至2022年,成都将全面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至2035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至2050年,迈入世界城市行列。

  按照总规城市战略定位,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目标定位上,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阶段”发展战略,以世界眼光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确定了“三步走”战略目标。

  为更好地吸纳民意、吸收民智,成都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向社会公开,同时开通线上、线下多个渠道,从11月1日至11月底,面向全社会进一步征集意见。市民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共绘美好成都”进行意见表达,也可以在成都规划公众平台 http://www。cdgh。gov。cn/进行留言;还可以到成都市规划馆了解规划方案,提出意见。

  城市成长坐标

  确立“三步走”战略目标

  2050年迈入世界城市行列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系统谋划成都未来发展新蓝图。

  根据《总规》,2022年成都将全面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显著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大城市病”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至2035年,成都将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持续发挥,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渝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形成。

  到2050年,成都的发展目标是迈入可持续的世界城市行列。建成国际运筹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空间结构

  改变圈层式蔓延发展模式

  形成“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

  治理“大城市病”,着眼打造成渝相向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成都市域范围的城市空间结构定位为“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改变单中心集聚、圈层式蔓延的发展模式,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其中,“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为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一区”为龙门山生态涵养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保障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三轴”为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集聚核心城市功能;“多中心”为8个区域中心城。

  在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方面,强化扇叶状格局,构筑“双心、双轴、多点”的空间结构。严控生态绿楔,延展扇叶状布局模式,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重心向东、向南转移。“双心”是指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双轴”是指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多点”是指集中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区中心。

  生态格局

  打造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

  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

  毫无疑问,未来的成都,将拥有更多的绿色。

  《总规》提出,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中央绿心,承载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以及对外交往功能,形成两翼共享的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在全域增绿方面,由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五级绿化体系。同时完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建设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共同构建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其中“一轴”是指沿锦江建设的锦江绿道;“两山”是指依托龙泉山与龙门山的旅游资源建设的龙泉山森林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三环”是指利用三环路、环城生态区、二绕郊野绿带建设的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七带”是指沿着主要水系建设的七条展示天府文化、串联城镇村的休闲绿道,包括走马绿道、江安绿道、金马绿道等。

  交通发展

  打造洲际门户枢纽机场

  构建多层次高标准市域快速交通体系

  未来的成都,对外对内交通都将迎来大发展。

  《总规》提出,打造洲际门户枢纽机场,构建国际航空枢纽;深入落实“蓉欧+”战略,构建国际铁路货运枢纽;融入国家高铁网,构建国家铁路客运枢纽;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构建国家高速公路枢纽;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升通信枢纽联通能力,构建国际通信枢纽。

  在内部交通方面,构建网络化、多层次、高标准市域快速交通体系。构建三网融合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完善城市轨道、地面公交、慢行网络,强化枢纽体系;以城市轨道为基础优化地面公交;完善慢行交通网络;构建层次清晰的四级客运枢纽体系,促进三网融合。

  同时,完善路网体系,提升路网密度,强化道路交通效率。中心城区依托“十六高二十五快”高速路快速路构建一体化和网络化路网体系。至2035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8000米/平方千米。

  ▶亮

  点解

  读

  亮点1

  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

  4小时连接西昆贵兰等城市

  成都市规划局介绍,在“一带一路”“双向开放”等重大战略背景下,成都将由内陆走向门户、由传统后方走向前沿。成都应充分把握面向全球开放的区位和通道优势,依托“一市两场”,建设“国际多直达,腹地满覆盖”的国际航空枢纽;深入落实“蓉欧+”战略,提升国际铁路货运枢纽地位。通过国际门户枢纽的打造,承担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实现成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战略支撑。

  在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上,借鉴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等国际枢纽机场经验,强化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一市两场”航空格局。打造欧亚中转枢纽,利用区位优势,重点加密至欧洲和东南亚、大洋洲的国际直飞航线,形成覆盖欧、美、澳、非、亚五大洲的国际航线网络。在加密腹地航线网络上,重点加强覆盖500-1000公里内的国内航线和东南亚航线,完善辐射周边腹地的中短距离航线网络。在完善空铁联系通道上,通过京昆、兰广、沿江等“两纵一横”高铁通道,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实现4小时连接西安、昆明、贵阳、兰州、武汉等城市,拓展中西部腹地,并通过轨道线路实现航空枢纽与高铁枢纽的无缝衔接。

  同时,打造国际铁路货运枢纽。加快建设成都至格尔木、西宁、拉萨的货运铁路,提升“蓉欧快铁”中线班列,打通至俄罗斯、土耳其的北线和南线;打通至东盟的泛亚班列。

  亮点2

  推动国铁公交化

  让成都快速直联成都平原城市群

  成都市规划局透露,为充分发挥不同层级轨道优势,形成层级合理、功能互补、运营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融入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国铁干线、国铁公交化运营线路、城市轨道三铁融合市域轨道交通体系。

  国铁干线通达北上广、畅接周边省会城市。国铁干线主要承担成都市对外交通功能,实现成都对周边省会城市的快速连接,以及对成渝城市群及省内各县市的连接。同时,推动国铁公交化,直联成都平原城市群。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引领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主要承担中心城区和郊区县市的公交出行,是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是成都市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方式,实现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8个区域中心城和66个产业园区全覆盖。

  三个层次的轨道交通通过枢纽共享、互联互通、衔接换乘、票制协同、安检互信等多种方式实现功能互补、换乘便利、资源共享,形成一体化运营。

  亮点3

  加密中心城区轨道线网密度

  让城市内部交通“三网融合”

  据成都市规划局介绍,目前,成都正处于构建超大城市的关键期,为预防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城市交通亟须向绿色交通转变。

  在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规划提出构建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即承担城市内中长距离出行及大运量交通的轨道交通网,承担中短距离出行及轨道接驳交通的地面公交网,以及承担短距离出行及接驳交通的慢行交通网。

  具体通过加密城市中心城区轨道线网密度,强化城市轨道线网,实现轨道交通的公交主体地位;以轨道和公共交通为基础,梳理城市慢行交通资源,构建“两网多线”慢行网络体系,打造和谐优先、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慢行环境。

  依托大型交通设施、城市轨道站点、公交站点等交通枢纽打造城市换乘枢纽体系,实现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合理分流,便捷衔接;强化轨道+公交、轨道+慢行、公交+慢行接驳体系,实现城市内部交通“三网融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殷航

【编辑:李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