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循迹浙江绿色发展十年路:守住绿水青山 捧出金山银山

2017年12月01日 22: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循迹浙江绿色发展十年路:守住绿水青山捧出金山银山
    开化优美的生态环境 开化宣传部提供

  中新网杭州12月1日电 题:循迹浙江绿色发展十年路:守住绿水青山捧出金山银山

  柴燕菲 奚金燕 周禹龙

  放眼浙江,如今正掀起一股“返乡热潮”。越来越多人涌向乡村,与青山绿水为伴。一个个民宿村、旅游村应运而生,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店掌柜”、“土导游”,靠着家门口的风景鼓了腰包。

  而这股热潮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浙江绿色发展的足迹。作为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浙江较早地感受到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制约的疼痛”,也率先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早在2003年,浙江就遵循着以“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为重要内容之一的八八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

  十多年来,浙江开展治水拆违,建设美丽乡村,谋划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守护一方绿水青山。如今的浙江,天蓝水清生态美,老百姓正从真真切切的变化中收获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护一汪碧水惠一城人民

  有人说生活在江南的人是幸福的,白墙黛瓦,山水相依。但谁能想到,江南水乡有一天也会为水发愁。

  将目光放至21世纪初期的长兴县,由于水泥、建材、蓄电池等高耗能、重污染产业野蛮生长,当地的绿水青山渐渐被污染成了黑臭河、垃圾河。

  这并非个例。《2003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当时的浙江八大水系除了瓯江、飞云江,其余六大水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环境污染。

  为打造“绿色浙江”,2003年7月11日,浙江召开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2004年10月,浙江又开启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由此打响了治水之战。

  为了还原一方碧水,长兴在国内率先出台“河长制”相关文件。随着“河长制”工作不断深化,截至2016年11月底,长兴县县控以上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面清除了垃圾河、黑臭河。

  “以前的河水都是黑色的,太阳一晒就会散发着臭味,现在环境变好了,游客多了,农家乐也多了。”长兴县竹园村村民陈世昌告诉记者,他最直观的感受是幸福。

  有着“大水缸”之称的宁海县,同样全面深化河长制,建立河流“病例卡”,书记、县长带头主动担纲最劣水河长,同时把“河长制”进一步向沟、渠、池塘等小微水体延伸,实现全域水体河长全覆盖。2017年,宁海县成功捧得浙江省治水的最高荣誉“大禹鼎”。

  截至到2017年,浙江省已有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42120名村级河长……随着治水不断推进,浙江正在成为一个地绿、水净、游人如织、百姓富足的“世外桃源”。

柯城垃圾再生馆 周禹龙 摄
柯城垃圾再生馆 周禹龙 摄

  净一片垃圾美一个村庄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曾经的浙江,由于机制不到位、观念落后等原因,很多农村成为了“脏乱差村”。

  2003年6月5日,浙江省展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花5年时间整治和改造1万个村庄、培育1000个示范村。

  金华市金东区六角塘村曾是脏乱差村,村里也没有固定的垃圾场,村民习惯房前屋后随便乱倒。天气一热,就臭气熏天,苍蝇乱飞。从脏乱差村到洁净乡村,转变的奥秘就在村民家门口的两只垃圾桶:一只是绿色装可烂的垃圾,另一只蓝色装不可烂的。

  “会烂不会烂很容易分,现在我们都已经很自然去分了。”今年71岁的贾金翠告诉记者,“垃圾分类之后,农村环境卫生改变了很多,人也舒服了。”

  六角塘村支书楼根洪说,接下来村里准备发展乡村旅游,种一片花海,将人气和环境转换成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生态工程”的引领下,衢州市柯城区也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垃圾革命”,一座座垃圾再生馆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了可以回收垃圾,我们还加强了宣传、教育等功能。”垃圾再生馆负责人表示,他们还会通过“爱心通道”将恢复利用价值的旧家具、旧家电和旧衣物无偿提供给需要的居民。

  10余年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更是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养一脉乡愁富一方百姓

  对于头脑灵活的浙江人来说,“绿水青山”并不意味死守,而是活用。

  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诞生地。曾经,余村曾因开矿采石富甲一方,村里却灰尘弥漫、污水横行。2005年余村毅然关停矿山,走绿色发展之路。

  经过整治后的余村脱胎换骨,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由矿山村变成了“桃花源”,吸引了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去年余村的游客量已达到12万人次,今年还将会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在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看来,正是依托青山绿水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村庄发展。

  余村的美丽逆袭只是缩影。“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由此开创了“美丽经济大时代”。

  在钱江源头的开化县,一条生态公路顺山蜿蜒,花树辉映,而路的尽头便是钱江源国家公园。

  “靠山吃山”“滥砍乱发”让后代子孙怎么办?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开化一改老路子,在保护山水资源的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探索出了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

  从静默不语的碧水清流到当当作响的“聚宝盆”,当美丽山水与科学发展的理念激情碰撞,如今的浙江正迎来着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完)

【编辑:于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