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大法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是双刃剑 需用法律引导

2018年03月28日 21:51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北大法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是“双刃剑” 需用法律正面引导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28日电(毕彤彤)可以使用人工智能仪器治疗疾病,可以操作无人机播撒农药……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被应用,正构建着人们的美好生活。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人工智能隐私保护等方面的一些争议。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晓雷 中新经纬李卿 摄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其相关的因素,如大数据、算法等,给既有世界的事物、人的行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法律层面上它正在深刻改变着法律的社会基础和法治条件。”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晓雷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专访时表示。

  他举例说,比如数据,现在变成了一个法律客体,成为法律意义上有价值的事物。如何界定数据拥有者、存储者跟数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人的关系、界定数据的使用方式,就需要对数据的使用、交易进行规范,比如不能非法买卖数据等。

  “再比如,工业4.0的智能家电,厂家会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与消费者联合生产一个定制的家用电器,这时候传统的买卖双方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或许会从买卖合同变为其他性质上的合同。”杨晓雷称,这就意味着,在产品出现瑕疵时,就需要新的法律关系来进行确认。

  国务院2017年7月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也明确要求,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

  “作为新技术的典型,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将其引导向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法律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会更加发展进步,人工智能因为有了法律会更加安全,从而符合人类需要。”杨晓雷说。

  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人?杨晓雷认为,对此应该持审慎态度,替代应该是一个无穷接近的变化,但最后可能是达不到的过程。“我们是非常欢迎这样的技术手段的,因为这有利于发挥法律社会治理的最大效能,虽然不少人担心,包括担心律师、法官担心将来会不会失业?我们觉得不会。”

  他同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在未来,既有的职业疆界会被打破。不排除数据的应用和算法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无论在将来是法官还是律师,甚至一个法学家,既有的职业疆界会迅速打破,而且会在法学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打破。 (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陈海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