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太原重现北稻种植折射资源城市发展理念之变

2018年06月02日 18: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山西太原重现北稻种植折射资源城市发展理念之变
    山西太原重现北方水稻种植景象。 李新锁 摄

  中新网太原6月2日电 (记者 李新锁)6月2日,芒种节气前夕,山西太原举办插秧节,恢复、传承晋祠大米种植文化。近年来,这座资源城市摒弃粗放、单一的煤炭经济,逐步修复生态,绿色生态价值日渐凸显。

  当天,在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数百亩稻田已是一片葱郁,成片的荷塘初显“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样子。规整的稻田内,众多插秧高手挽着裤腿、打着赤脚,往来穿梭于稻田之间。打秧、运秧、抛秧、插秧,一整套流程下来,一束束秧苗已稳稳地插入稻田,原本空旷的田野也充实、生动起来。

  据介绍,晋祠大米有3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历史上,当地依托水量充沛、土壤肥沃等先天优势,孕育了晋祠大米这一北稻精品。在中国古代典籍《尚书》中,有“晋献嘉禾”的记载,描述了晋祠大米作为贡品进献宫廷的情形。直至晚清时期,晋祠大米仍是皇家贡品。

山西太原重现北方水稻种植景象。 李新锁 摄
山西太原重现北方水稻种植景象。 李新锁 摄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煤炭开采的推进,当地丰富的水资源遭到破坏。晋祠大米的种植面积日渐萎缩、濒临消失。

  对此,当地官方表示,随着山西产业转型、生态恢复的推进,当地日渐重视生态文明、传承乡土文化。针对晋祠大米这一城市文化名片,当地已启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努力将其打造成太原地域农耕文化的品牌。

  在产业转型、生态恢复的时代变化中,当地村民感受深切。武赞成有着30余年的水稻种植经验,据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晋源区盛产水稻,仅北大寺村就有4000余亩稻田。此后,伴随着煤炭开采、工业化推进,水稻种植逐渐减少。

  武赞成说,近年来,地方政府关停了小煤矿,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加上乡村旅游开发,晋祠大米才重现生机。

  实际上,在生态文明日渐凸显的今天,资源城市太原正在加快产业转型、改善环境。

  2017年冬,太原在市区范围内实施禁煤,加快实现全市“去煤化”。与此同时,清洁能源替代也在加码。

  不久前,太原入选中国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直指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太原官方表示,太原着眼形成产业反哺生态、生态催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此背景下,濒临消失的晋祠大米得以恢复,并有望焕发新的价值。

  据介绍,除了当天启动的插秧文化节,当地还将围绕晋祠大米的种植、品尝、开发等,相继推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采莲活动、晋祠大米保护发展论坛等活动,力求重塑晋祠大米品牌,恢复、拓展地域文化影响力。(完)

【编辑:李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