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财政部部长谈地方债风险, 刹住无序举债怎么做?

2018年08月03日 15:38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3日电 (赵竞凡)近日,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在《求是》杂志发文指出,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部门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抓住主要矛盾,开好“前门”、严堵“后门”,坚决刹住无序举债之风,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他表示,一要严控法定限额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二要着力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应采取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两方面措施来应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财政部 中新经纬 王潮 摄

  遏制增量方面,要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项目审核,管控金融“闸门”,决不允许以新增隐性债务方式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化解存量方面,要坚持谁举债谁负责,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督促地方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通过盘活各类资金资产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高负债地区要大力压减项目建设支出、“三公”经费以及其他一般性支出。

  对于刘昆在隐性债务风险方面的诸多表述,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副主任袁海霞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目前市场的共识是,显性债务风险可控,但隐性债务增速过快,风险突出。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春荣表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层政府承担支出责任大,但财政收入不足,因此为了城市发展或者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地方变相举债使得隐性债务规模快速增长。一些官员为了政绩,不切实际过度举债,而一些金融机构为了业绩也推波助澜,大量提供违规融资。

  针对遏制增量方面的“硬化预算约束”这一表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延认为,这体现出国家层面对预算软约束问题严重性的重视。预算软约束会使地方政府有意愿突破约束,通过借债增加收入,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进一步表示,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冲击了正常的财政管理和预算管理,导致诸多基建项目脱离地方财力条件,其经济和社会效率都存在问题。他建议,今后需优化预算管理制度,约束地方政府投资活动。

  在化解存量方面,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应密切关注“僵尸企业”出清的问题。她表示,“僵尸企业”占用大量资金,但效能低下。因此,盘活存量的第一步是加大对此类企业的出清力度,在此基础上释放资金、培育新动能。

  此外,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于近日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提出,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

  对此,瑞银亚洲经济联席主管、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在“堵后门”、控制影子信贷等隐性债务的同时,一定要“开前门”,即加大显性债务的发行力度,使地方政府不必走隐蔽的“后门”。

  据财政部数据,地方债发行在二季度已出现提速迹象。数据显示,1至6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10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0436亿元,专项债券3673亿元;按用途划分,新增债券3329亿元,置换债券或再融资债券10780亿元。

  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基础上,下半年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而非数量型调整,以确保流动性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起到扶持中小企业和鼓励产业升级的作用。(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孙静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