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李东东谈新闻:开国通讯报道是怎样写成的(4)

2011年02月25日 15:52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通讯—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对于开国报道,在辽宁与同志们交流时看到了当年的《东北日报》,在上海座谈会上看到了《解放日报》,版面都很丰富。我还是以手边的《人民日报》为例吧。大家可以看到,10月1日、2日中央机关报的报面上,刊发了包括林韦、江夏、柏生、金凤等众多记者采写的通讯、特写、侧记,等等。应该说是全面动员了编辑部力量,记者们在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大学生游行队伍里,空军受阅部队飞机上……天上地下,现场外围,用今天的话说,作了全方位报道。当然,在幕后默默无闻的还有夜班编、印、发等各环节同志们的共同努力。那个时候,党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这样地忠于事实,最终,也就忠于历史,为国家为民族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宝贵记录。

  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新闻工作者记录这些重大事件,当时发生着的事实,他们实际上也就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他们追寻着事实发生的轨迹,已经跟踪了历史的足迹,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后来成为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那一段非常珍贵的历史的著名记者。当时他们就是忠诚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因为这个任务非常光荣、艰巨,机会非常难得,而现场采访记者额度又非常少。

  还要看到,不是所有被记录下来的新闻都可以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史。新闻可以是对重大事件的严肃记录,也可以是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记录,但都应该是负责任的,是能够真实地记录那个时代的。我想,一个人从事任何职业, 特别是从事和文化有关的职业,总会想要留下一些东西,真实的记忆,深刻的记忆,精神文化层面的记忆。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有一份责任,也要有一点压力,要想到自己笔下的新闻,应该能够成为人民共和国未来信史的可靠依据。如果能留下这一笔,我们就担负起了社会责任,完成了历史使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