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林萧:青年作家更要担当起社会责任(3)

2011年05月04日 17:16 来源:华声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对文字天生有一种亲切感

  王世明(以下简称“王”):我特别喜欢你的诗歌,有一种简约之美,纯净得像一幅水墨画(评论家语),而且蕴涵着深刻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你的文学起步于诗歌,我想知道,年少的你是如何爱上诗歌并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

  林萧(以下简称“林”):我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纯属偶然。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里三兄妹,我是老大;家里有时穷得揭不开锅,吃饭都成了问题,读书就更难了,我能读完大学算是一个奇迹。小时候,村里订了几份党报党刊,可以免费阅读,我的阅读生涯就从这里起步。当时完全能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我对文字天生有一种亲切感,有东西阅读可以不吃饭,也可以忘掉时间;别的小孩都跑去玩了,我一个人守在村委会那扇破旧的张贴栏旁阅读报刊。由于没有人指导我阅读,也不知道哪些该读哪些不该读,现在想来这样的阅读有些“危险”,幸运的是那时读的都是党报党刊——“根正苗红”,没什么“危险”的成分。年少的我对诗歌的体裁特别感兴趣,觉得一行行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很美,读得多了,就有了学着写的冲动。1998年我进县城读中学,在县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爷爷的胡子》,虽然写得很稚嫩,但开启了我的写作之门。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中学时我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在参评的作品中,我的诗歌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是诗歌让我走上了文学之路,诗歌对我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也许终生都会不断地写下去。

  我倾向于写“读得懂”的诗歌

  王:读你的诗歌,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学的力量,清新、透明,一如你的为人。我经常对朋友讲,林萧是个没有杂质的诗人。他的诗歌是写给大众看的。但当今诗坛,许多诗人的诗歌我们却读不懂。对这一现象,诗人自身和评论家们以种种流派之说来解读。对这种读不懂的诗歌,我想知道,你读得懂吗?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林:谢谢你对我诗歌的评价。我是一个传统的人,我从小的阅读就比较“正统”,上中学后读的大多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学里接触的也多是中外名家名作。对于诗歌写作而言,我一直推崇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我觉得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能读懂是最起码的要求,当然诗人的所有诗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读懂,但这至少应成为努力的一个方向。

  当今诗坛出现的“先锋派”、“垃圾派”等等诗歌流派,有些诗歌我确实也读不懂,但我也并不反对和排斥。我觉得诗坛就好比一个百花园,可以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商业化的当下,文学早已成为低谷地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对文学尤其是诗歌持以宽容的心态,让它自然成长。就个人而言,我还是倾向于写“读得懂”的诗歌,比如抒情、唯美的诗歌,给人以美的想象,让人读后心情愉悦,感受到内心荡漾着美的涟漪,写这样的诗歌常常让我处于幸福和快乐之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