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没人愿做屠呦呦”绝非危言耸听

2015年11月12日 10:15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 

  边鼓录

  □ 盛人云(河南 职员)

  在近日举行的财新峰会新知论坛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谈及屠呦呦。他说,如果做原创研究所取得的回报,还不如做山寨、卖假药、行骗的回报高,那么在中国,将没有人会愿意去做屠呦呦。(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屠呦呦的“力推者”,饶毅说,屠呦呦做了多年研究,还曾以身“试药”,但她并未收到太多的回报,高额的利润更多地被一些制药公司拿走了。他说,屠呦呦所作出的原创性工作,对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具有极大价值。此次获得诺奖,值得欣慰,但也暴露出了我们对原创性研究经费支持的不足,以及对具有原创成果的创新人士相应奖励机制的缺位。

  诚如斯言,屠呦呦虽获诺奖,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依然任重道远。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学习屠呦呦教授远离喧嚣、静心科研的精神,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在人、财、物等各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保证他们能有尊严的搞好研究。这一点,李克强总理今年5月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就已经做了特别强调。李克强总理指出,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我们要向屠呦呦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致敬,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要身体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不断成长起来,避免陷入“没人愿做屠呦呦”的尴尬。“没人愿做屠呦呦”的疑问,警醒我们的社会更加关注科研创新、科研人才挖潜、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并下决心尽快加以解决。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