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红包背后的文化逻辑

2016年02月16日 09:08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 

  金钱魔法师是冷酷无情的,但来自东方的红衣魔法师却显得喜气洋洋,笑容可掬,让人难以抗拒

  文/张斌璐

  张斌璐 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

  今年春节,城区禁放烟花爆竹,除夕夜一片安静,听不到传统爆竹连天的响声了。只不过,有另一种奇怪的响声取代了原来的爆竹连连。这种响声细微、幽暗、密集,似许许多多神秘的幽灵潜伏在除夕的夜晚,向我们发出召唤。这声音来自于我们的指尖,自从手机可以用来互发红包以后,这个声音就停不下来了。

  红包不是新鲜事物,在南方的生意人之间发红包称为“利市”,家族中的长辈也有在过年向小孩子发红包表示庆贺的传统民俗。但凡婚姻、考试、升迁等重大事件,红包总是一个重要的交际形式。长久以来,人们普遍相信这个装满金钱的小包裹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像阿拉丁的神灯一样藏匿着魔法的秘密。

  金钱具有魔力,这不假。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就曾经指出:“(货币)是有形的神明,它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特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使事物普遍混淆和颠倒;它能使冰炭化为胶漆。”关于这些,多年来理论家们已经做出了大量解释。问题是,金钱魔法师是冷酷无情的,面对任何人都板着面孔,铁面无私地施放法术,但来自东方的红衣魔法师却显得喜气洋洋,笑容可掬,让人难以抗拒。

  红色,历来被称为正色。古代儒家经典里指出,“恶紫之夺朱也”,以颜色来象征权力的正统性。同时,红色属于火焰和血液,和生命力直接相关,对于人的身体感官而言,所形成的刺激也最为强烈。红色不是温柔的色彩,它直接指涉着生命力的激发。中国传统新年,是红色喷涌而出的时刻,人们通过大量制造红色来营建人类社会的生命奇观。包括红衣、红灯、鞭炮所形成的火光、春联的红色背景等,都试图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们还活在这个世上,而且生命力依旧强盛。

  当金钱以红包的形式出现时,这笔钱同样在民俗上承载了更多的意义。这笔钱不是冷冰冰的劳动价值承载物,它是具备生机的。这个生机,存在于传统宗法社会的绵延维系之中。对于常规的市场交易来说,金钱的交付意味着整个劳动生产活动的终结,红包则指向其不可终结的特性,是一场更加绵延的关系的开端。

  问题是,钞票并不是静悄悄等待红包来包装的,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和红色所象征的宗法权力有着全然抵牾的特性。红包期待软化金钱冷冰冰的色彩,但红包内的金钱却准备着随时随地突围而出,“使冰炭化为胶漆”。这是一场潜在的恶斗,发红包的行为逻辑内部其实充满刀光剑影。

  尤其是到了今年,在这个信息迅速传播的年代,“发红包”这一形式成为了一场全民性的娱乐,几乎各个媒体、商户都在以分发红包的形式来表达新年祝贺。当你打开红包以后,那个红包中的红色就荡然无存,只留下电子银行里的货币,倒可以供你继续使用。这场红色和金钱的大战,胜负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其中有趣之处在于,哪怕仅仅是一场金钱交换的娱乐游戏,却依旧要保留着“发红包”这个称谓,这应该是现代社会为传统宗法社会所保留的最后一点尊严和想象吧。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