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石库门从何而来

2016年05月03日 16:5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石库门,是具有上海建筑特色的老房子。但若问起:石库门从何而来?恐怕不少人还不太明白。须知石库门虽然姓石,但并不是像孙悟空那样是从石头中迸裂出来的。

  石库门里弄建筑是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渐渐形成的,因而其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西”好理解,主要有三点,一是整体样式采用欧洲常见的联排式布局; 二是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三是门头装饰,大多借用圆弧形的西式图案。至于“中”,最经典的说法是“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

  溯源石库门,其“中”式特色实际来自于上海本地老房子“绞圈房子”。“绞圈房子”名字听起来有点土——其实,石库门开始时有人也认为土——却是地地道道的沪渎老地名。据现有史料,至少在明末清初,上海地区就有了“绞圈房子”,是具有代表性的海派民居。

  地方志学者褚半农在《褚家塘志》中介绍,清光绪九年出版的《松江方言教程》一书中,有“绞圈房子”的记载:“五开间四厢房个一绞圈房子,自备料作,包工包饭,规几好银子末,肯造个者。”这是最早记载“绞圈房子”的文献。《松江方言教程》记录上海方言中的大量词语和会话例句,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却独以“绞圈房子的详细材料”为例。因此,可以推断“绞圈房子”在当时的上海已大量存在。

  “绞圈房子”,顾名思义,绞圈而建,左右对称,四面绞合,围圈而居。居中大门是上海人熟悉的“墙门间”,依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子孙多寡,左右各造一至三间正屋。然后是宽敞的庭心,又称天井,面积约为“墙门间”的一倍,当然是敞空的,便于洗晒衣被、晾晒果蔬。庭心两侧各有小客堂一间,前后厢房两间。穿过庭心是大客堂,左右也是各有三间正屋。

  这样绞圈而建的房子,坚固扎实,有利于濒海地区抗击台风;而建筑其上的团圆而居生活,则有利于互相守望,防盗防窃。坐落于浦东陆家嘴绿地的“颖川小筑”(现为吴昌硕纪念馆),就是如今存世不多的“绞圈房子”之一。它形如北京四合院,但在建筑风格上又胜似四合院;跟现在名声远扬的福建土楼相比,则显得更宽敞、更有特色。

  为什么说石库门建筑脱胎于“绞圈房子”?先说门楣,它犹如人的颜面,从中可一窥建筑的精气神。早期的石库门建筑中,门楣常模仿“绞圈房子”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渐渐演变成门楣中留有长方形的门额,并配有云纹花边,上书四字吉祥语。这与“颖川小筑”仪门中门额“树德务滋”如出一辙。而石库门乌漆实心大门及铜环,与“绞圈房子”建筑中的仪门更是一个模子中压出来的。

  再说天井。早期的石库门,一如“绞圈房子”传统民居,中轴对称,封闭性强,后逐渐蜕化,从家族群居住宅演变成家庭单元住宅,但依然可见母体的痕迹。我们从石库门的前门进入,有一个几平方米的天井,这正是“绞圈房子”庭心的缩影。只不过,为适应家庭单元住宅,有点缩小了。

  三说客厅。史料记载,在早期的石库门中,客厅可举行聚会、喜庆、宴请等礼仪活动。后来石库门的客厅渐渐变小,并往高处发展,建成两层以上的楼房,原来众多的厢房大大缩减了。从这一点来看,石库门是经过改良的“绞圈房子”。不过,从石库门的天井、客厅、厢房等名称中,还是能读出往昔老房子“绞圈房子”的味道。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上海市区石库门建筑会取代“绞圈房子”?其实,住宅是为人而造的,人的需求推动设计,时代造就房形。石库门建筑崛起之际,封闭的、占地面积大的“绞圈房子”已不适应开放的商业化城市发展。因而,几代同堂的老房子自然渐渐被独门独户的石库门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动地演绎了上海城市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与时代性。 朱亚夫

【编辑:刘湃】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