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古人如何观天看云识雨晴? 制作云图总结经验

2016年07月19日 13:4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霍寿喜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通过看云,常常可以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重视云的观测。《诗经·小雅》 曰:“上天同云,雨雪雰雰。”意思是说,下雪的云,在天空中是均匀一色的。的确,冬季下雪之前,云层常常是比较均匀的高层云;而当下雪时,就变成雨层云了,云的分布同样也比较均匀。

  夏季下大雨的云一般是怎样的呢?北宋苏轼形容:满座顽云拨不开……浙东飞雨过江来。这里的“顽云”,就是现在说的聚集浓密、含雨量丰富的积雨云。唐代李肇《国史补》中,则有“暴风之候,有炮车云”的话。这种云底部平坦、云顶隆起,群峰争奇,渐渐顶部伸展,呈砧状,很像炮车。当这种结构最终形成时,那就绝对是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了。

  古人还根据云层的形状、薄厚、颜色及其变化,总结出一系列“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其中的“城堡云”和“炮车云”形状相仿,都是可以产生雷阵雨的云体。

  不仅有“看云预测雨”,也有“看云预测晴”。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里的“鱼鳞斑”指的是一种透光高积云。这种云体比较高,也不厚,一般预示着持续晴日。

  在唐代有关民间天气经验的书籍中,最有名的是黄子发的《相雨书》。这本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气预测经验,有些至今还很有价值。例如书中说:云中出现黑色和红色,就会下冰雹。现在进行人工防雹作业时,也须判断是否有雹云。雹云的颜色先是顶白底黑,而后云中出现红色,形成白、黑、红的乱纹云丝,云边呈土黄色。可见,对可能下冰雹的云的颜色,二者描述基本一致。

  如今,各种版本的云图画册是提高气象科技人员看云能力的良好工具。这些精美逼真的云图,一般要借助于现代摄影技术。但在古代,依靠手工描摹和文字说明,也制作出了许多云图。目前发现的最早云图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 《天文气象杂占》(西汉帛书)和敦煌出土的 《占云气书》(唐天宝初年)。明代典籍《正统道藏》中有《雨畅气候亲机》《雨晒气候亲机》两篇,内有云图39幅。

  古人制作的这些云图,不少可以直接运用到“看云识天气”的实践之中。以明清时期的《白猿献三光图》为例,其中载有132幅云图,每幅图上都有说明,以日、月、星和银河作背景,根据各种云的特征和变化,描绘成云图,可用于天气预报,而且绝大部分图文都符合现代气象观测学基本原理。

  古代文人也有自己的看云心得。“有轻虚之艳象,无实体之真形。”这是陆机在《浮云赋》的开头,对游移于空中的浮云的描写。接着他又写道:“或如钟首之郁律,乍似塞门之寥廓。”无形的浮云被诗人进一步赋予了空间立体的形象,使人感到晴日的云彩,既固有悠悠飘移的习性,又可生恢恢壮观的场面。

  云和雨往往是不可分的。早在西汉,董仲舒就在《雨雹对》中说:“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翻译成现在的文字就是,雨滴是由小云滴受风合并变重下降而成的;风大使云滴合并得快,这就使下降的雨滴大而比较疏;风小使云滴合并得慢,这就使下降的雨滴细而比较密。这种从微观角度说明雨滴的形成过程,基本上和现代暖云降雨理论相符。

  不仅古代科学家对云雨形成机制有论述,古代诗人还知道云中含水的常识——“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同时似乎也清楚云雨转换之道理——“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只是古人对云的认识,大体还处于直观的感性阶段。晋人张协在《杂诗十首》中写道:“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用现代气象观测学的眼光看,这种似涌烟生密雨的腾云显然就是碎雨云。它高度低、移动快,上有蔽光云层,所以地面上的人看它就形似涌烟了。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