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汉源湖畔的斫琴师:打磨历史的遗音

2016年08月15日 14: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汉源湖畔的斫琴师:打磨历史的遗音
谢家良展示他斫制的古琴 黄伟摄 黄伟 摄

  中新网雅安8月15日电 题:汉源湖畔的斫琴师:打磨历史的遗音

  作者:刘刚 黄伟

  10多年前,谢家良开始收集大渡河里的“棺材板”,传承着家族的手艺——斫琴。选材、斫制、上漆、调音等100多道工序,一凿一斧中,他打磨出历史的遗音。凭借着一颗对古琴完美追求的“匠心”,他数年如一日坚韧地斫制出一张张古琴,在古琴圈中留下诸多好评。这位斫琴师,正是雅安市汉源县的谢家良。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余年,俞伯牙、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精心设计“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他们所弹奏的都是古琴。

  今年49岁的谢家良是一名“隐居”于汉源湖畔的斫琴师,在雅安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制作古琴。谢家良所制的琴既严格遵循古法手工制作,又对古琴的外观、内部构造及髹漆工艺加以改善,总结了一套完整并且成熟的制作流程。

  在汉源湖畔——汉源县富林镇清湖村公路旁的一户民居外,摆放着众多板材。一位身着唐装的壮年,正在其中忙碌着……在他身后的铺面内,摆放着四五张已经有着雏形的古琴。

  谢家良是汉源湖畔小有名气的古玩根雕等的收藏爱好者,在当地收藏界也小有名气。但他是一名斫琴师的事情,却少有人知道。

  “我爷爷和父亲都是斫琴师,我只是传承着家族的手艺!”放下手中的工具,谢家良走进屋内,拿出了一张已经做好的古琴,手指拔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

  在长辈的口中,谢家良得知,早在明代初期时,谢家祖上就是很有名气的斫琴师。传说他的祖上曾收藏了一张好古琴。这张好琴的很多部件都用翡翠、象牙等制成。都说财不外露,但作为爱琴的斫琴师,自然为把这张好琴向大家展示。但这张好琴,被当地豪强一直“惦记”着。也许是为了避难,也许是其它原因,谢家祖上跟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潮流一起,几经辗转,来到四川定居下来。

谢家良展示他斫制的古琴 黄伟摄 黄伟 摄
谢家良展示他斫制的古琴 黄伟摄 黄伟 摄

  “每一代,都有一人要传承下斫琴技艺,成为斫琴师!”小时候,谢家良就见过父亲如何斫制古琴。

  “我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李东强老师,当我告诉他谢家的手艺传承时,他一直鼓励着我,让我一定要把家族手艺传承下去!”谢家良回忆,他慢慢长大并成家立业,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当了木匠,开办了家具厂等。但他一直没有专门的精力去研究斫制古琴,在他心中,一直没有忘记传承家族的手艺,一直在收集着斫琴的材料。直到10年前,他找到了好的斫琴木材,才开始研究斫制古琴。谢家良说,做木匠只为养家糊口,而古琴不一样,古琴可以修身养性,这是天壤之别,而做古琴就更需要专心、静心,心不静根本做不了琴,人生不能兼得。做琴就要守得住这份孤独。

  在谢家良的屋内,除了古琴外,还有金楠木的雕刻和众多的石器、玉器、瓷器等收藏品。在当地,谢家良是一名木匠,也是一位古玩收藏爱好者。一有空闲,他就在大渡河畔去寻找“宝贝”。多年的“寻宝”经历,也让谢家良练就了一双要选木材的“火眼金睛”。最让谢家良激动地是,他在大渡河畔找到众多“适合斫制古琴”的“棺材板”。

  “棺材板”大多是几百年以上的古杉木和古楠木,是谢家良最钟爱的古琴材料。

  “这种古材木料特别适合做古琴,因为它们年代久远,质地已非常稳定,不会变形,木质也变得十分松透,敲之声音古朴、浑厚的,是做古琴上乘的好料。”谢家良说,古琴选材极为考究,古木、悬棺、老房梁均是上乘琴木。古琴制作历来有“爷爷备料、儿子制琴、孙子弹琴”之说。古人斫琴非常讲究制材,他们把选材视为制作古琴的首要条件。

  “斫制古琴,用杉木乌木和金丝楠乌木,那才是珍品!”谢家良说,现在屋里摆放着五六百张适合斫制古琴的木材。这些木材足够我今后制作20年的斫制古琴了!

  古琴,历来是文人雅士的专属,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而古琴的选材和斫制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斫制一把好琴不容易,要想成为斫琴师更是难上加难。

  “斫制古琴,除了好的材料外,还需要好的手艺,才能斫出好琴。”仅仅是小时候见过父亲斫制古琴,谢家良决定斫制古琴时,有些犯难。自己只有努力地去回忆当时父亲是如何斫制古琴的。谢家良说,2005年他从老屋里找到一张父亲留下的古琴,将其拆散,察看古琴内部结构和制作工艺。

斫制好的古琴 黄伟摄 黄伟 摄
斫制好的古琴 黄伟摄 黄伟 摄

  “我对起初做的好几张古琴都不满意,所以都拆了重做,我不能为祖上蒙羞。”谢家良说,为了制作好古琴,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从网上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古琴制作的书籍文献,同时看视频,学习别人的技法。我每天要工作十三个小时左右,其中有十个小时在专心斫琴,晚上有两三个小时在网上与琴友交流。通过网络,谢家良结交了全国各地的古琴爱好者,他的古琴也慢慢被全国各地琴友所熟知。

  “做一张古琴至少要经过木胚制作、合琴、蒙布、灰胎、装徽位、上漆、上弦等100多多道细致的工序,少则6个月,多则3年。”谢家良表示,灰胎工艺极为讲究,要将生漆与粗细鹿角霜相配比,经过9到15次上漆、打磨,历经两三个月,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才算完成初步工序。完成以上工序后,便可上琴徽、弦、轸等配件。作为历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轸、徽、雁足等配件的制作与用料也颇为考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代著名斫琴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倪诗韵在网上与谢家良取得联系,用了谢家良的古琴后赞不绝口:“用材讲究,古法斫琴,琴音古韵十足……”

  “斫琴的过程,是修行的过程。”谢家良说,他斫琴的原则是“高端品质,中级价位”,因为古琴的制作成本太高,他“以琴养琴”,开始出售古琴,然后把售得的钱再用来制作古琴。

  “不懂琴的人不卖,有的人说不定哪天心情不好就能把琴摔了,这种人给多少钱也不卖。我只卖给真心喜欢古琴的人,130道工艺,都是心血,就像嫁闺女,只结有缘人。离琴近了,离名利就远了。”谢家良认为,古琴这种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我们要传承下去,历代琴人,非大才即大贤,如果培养10个能有一个成才,也算是一种功德。

  如今,谢家良想在雅安当地建立古琴馆,免费向喜欢古琴艺术的年轻人提供古琴,让更多人传承古琴艺术。(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