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名人故居沦为大杂院?北京西城区将开展腾退保护

2016年09月27日 0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谭嗣同故居外景。上官云 摄

北京谭嗣同故居外景。上官云 摄

  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上官云)近日,谭嗣同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的破败现状在经由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各方关注。如何保护好这些因为历史原因沦为大杂院的文物?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透露:西城区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实施文物“解危、解放、解读”三解工程的基础上,已经启动了实施了“十三五”文物保护“5个一批”工程,从沦为大杂院的会馆和名人故居保护类文物入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对辖区内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会馆类、名人故居类文物全部实现腾退保护。    

  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文物腾退保护难题:需要创新方式予以解决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古建筑的不可再生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古建筑”、“保护名人故居”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孙劲松介绍,西城区现有三级以上文保单位181处,还有尚未核定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182处,这360多处文物中有165处用于居民居住、存在安全隐患或被不合理使用,“其中就包括像谭嗣同故居、杨椒山祠等一批文物已经沦为大杂院,不仅文物价值得不到显现,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绍兴会馆

绍兴会馆外的文物标识牌。上官云 摄

  “文物沦为大杂院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有的甚至在被认定前已经处于这种状态。加之权属关系复杂,腾退修缮资金投入较大,居住其中的居民利益难协同,所以一直以来是文物保护面临的难题”。孙劲松介绍:“市文物局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几个亿资金用于文物修缮保护,但东西城使用这笔钱占比不高,主要是因为不腾退出来就无法修缮。而仅西城需要腾退的文物面积就近十三万平米,资金投入在数以百亿计,还要配建相应的对接安置房。”

  “历史遗留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破解难题。对沦为大杂院的文物实施腾退保护是政府下定决心要尽的历史责任,”孙劲松表示,过去政府限于财力不足,对文物腾退投入确实不够。在实施方式上主要依托危改片区或其他项目带动,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在区委区政府依托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自觉和财政实力,基于“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已经下定决心,将文物腾退保护纳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从区属直管公房入手,每年启动实施一批文物征收、腾退项目,同时推动一批社会单位占用的文物合理保护使用。

谭嗣同故居 上官云 摄

北京谭嗣同故居 上官云 摄

  “今年作为‘十三五’起步之年,我们已经启动实施包括杨椒山祠在内的文物征收、腾退项目15项,其中沈家本故居已经完成腾退。明年我们将再启动16项,后年、大后年的项目也已基本排定。不久的将来,包括谭嗣同故居、浏阳会馆在内的一批文物将甩掉大杂院的帽子,我们区委书记在几个月前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已经发布了我们的目标:到‘十三五’末实现一批重点文物古建的腾退保护和集中亮相,其中包括全部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会馆和名人故居。”

  腾退后合理利用的路径仍需持续探索

  相对于会馆、名人故居等文物古建的腾退,孙劲松更担心的是腾退之后的合理利用问题。他认为,文物保护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传播的最大化。目前已经具备了这样的保护利用条件,即当文物腾退后,不再完全由政府“全包”,而是可以明确公益性使用方向、明确管理使用规则,然后引进社会力量,把文物古建变成一个个传承历史文化、接续文脉的复合型文化场所。

  资料图:北京谭嗣同故居外景。上官云 摄

资料图:北京谭嗣同故居外景。上官云 摄

  “万松老人塔就是我们在文物合理利用上做出的一个探索:在里面引进民营正阳书局开办砖读空间,成了一个让人们通过文物和纸质阅读了解北京文化的特色空间。效果很好。”孙劲松说,这就意味着腾退的文物不再像之前那样出租给某个人和单位用于办公、经营,而是政府把握公益属性和方向,引进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化运营,变为一个能让老百姓进得去、有得看、呆得住的新型公共文化场所,“当然,选择运行主体必须满足有利于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接续与传播的基本要求”。

  孙劲松表示,在2013年左右,西城区政府在深化文物三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文物保护的“五个一批”计划,即“腾退一批、修缮一批,推动合理使用一批,落地迁建一批,新增认定一批”,这个计划正经由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实施,一步步越出纸面,“最终实现应保尽保,即见物又见文”。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整个社会包括普通百姓在内的文保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孙劲松表示,包括名人故居、会馆在内的文物保护及合理利用仍需继续探索,“我们也欢迎媒体及各界监督,群策群力保护好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完)


【编辑:罗攀】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