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彭山“沉银遗址”考古确认张献忠传说

2017年03月20日 17: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张献忠沉银水下考古新闻发布会举行  来源:央视网

  中新网四川彭山3月20日电 (刘忠俊 杨珺 刘刚)记者20日从四川眉山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阶段性工作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该区江口岷江河道“张献忠沉银”遗址考古出土文物已超过万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考古发掘现场一根较完整木鞘,里面装有银锭,周围还散落着一些银锭。 钟欣 摄
考古发掘现场一根较完整木鞘,里面装有银锭,周围还散落着一些银锭。 钟欣 摄
考古发掘现场的古河道。 刘忠俊 摄
考古发掘现场的古河道。 刘忠俊 摄

  据史料记载,张献忠(1606--1647年),陕西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起义,是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1644年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1646年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遭明朝参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大量财物沉于江底。

考古发掘现场古河道吸引媒体。 刘忠俊 摄
考古发掘现场古河道吸引媒体。 刘忠俊 摄

  10年以来,岷江彭山区江口段河道不断有银锭等文物出水,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2015年底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相关部门先后开展“江口沉银遗址”研讨,2016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项目于2017年1月5日启动,截至3月15日已发掘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余件。

出水的部分文物。 钟欣 摄
出水的部分文物。 钟欣 摄

  记者在江口“张献忠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工作站看到了出土的数十件文物,包括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金册、银册、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还有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丰富的出水文物犹如打开一步了解明代历史的百科全书,将推动明代历史尤其是四川明清史和移民史的研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表示。

空中俯瞰考古发掘现场。 钟欣 摄
空中俯瞰考古发掘现场。 钟欣 摄

  岷江河道考古发掘现场,一群工作人员身着黄红相间的马甲在河滩上忙碌,现场的抽水机、筛选机等设备正在工作。考古现场周围有围堰和导流渠。“使用金属探测、磁法、电法等物理勘测方法确定挖掘地址,再通过筛选机与人工筛选双重筛检挖掘物,确保文物无遗漏。”现场一名工作人员称,发掘过程中还精准记录每一件文物的出水位置。

考古人员正在现场勘查。 钟欣 摄
考古人员正在现场勘查。 钟欣 摄

  据悉,此次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过程中,发现一根较完整木鞘,里面装着多个银锭,出土的木鞘较为完整,周边散布着银锭,木鞘内部也塞满了银锭。证实了张献忠曾“木鞘藏银”的传说。“这根木鞘是本次考古过程中,首次发现的木鞘。”刘志岩称,在清代文献中,就有张献忠用木鞘藏银,转移财宝的说法,这进一步印证了文献。(完)

【编辑:姜贞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