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著名作家谈北京:一座城市的心灵史

2017年08月26日 0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著名作家谈北京:一座城市的心灵史
    寄予文 摄

  中新网北京8月25日电 (记者 高凯)25日,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文学交流活动之一,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北京:一座城市的心灵史”主题活动举行。

  著名作家宁肯、邱华栋、徐则臣及知名纪录片制作人陈惜惜与各界读者一道分享了50后老北京作家与60后、70后北漂作家眼中的别样北京印象以及北京城与北京城中人心灵发展的历史轨迹。

  宁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情感。

  “城市意味着记忆、成长、开始、结束,或重新开始,总之,城市是时间的容器。北京在我看来越来越不可把握,越来越立体却不透明。北京给予了我太多无形的东西,如果这不是一种天赐也是一种宿命。无论什么,作为一个作家,北京给予我的我都照单全收,一切都在我的写作范围之内”,宁肯说。

寄予文 摄
寄予文 摄

  日前,宁肯推出散文力作《北京:城与年》,以小说家之笔捕捉北京的流年碎影,从历史与人性的深处,回顾了北京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变迁的沧桑回忆。

  生于1950年代末,宁肯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在那个特殊年代中度过;他的青年时代又恰值改革开放,百废俱兴……这样的时间跨度,使得《北京:城与年》涉及的多种历史文化事件和时间空间节点,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烙印。

  宁肯说:“1957年一艘小火轮穿过白洋淀,经天津把我们一家从乡下带到北京。两年后,1959年,我出生了,带着出生前的记忆与北京开始了某种关系。如果说北京以前的‘巨大’有着严整性、确定性,如故宫、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那么以‘鸟巢’‘巨蛋’‘大裤衩’为代表的新兴建筑又增加了北京的不确定性、不可把握性、怪诞性,它们昭示了北京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甚至是世界之外的。如果把北京比作一面历史与现代甚至后现代的镜子,那么在这面镜子中,我越来越看不清自己。我不仅仅是一个人,我比北京老,我为写作而来。”

  作为60后作家,曾创作长篇小说“北京时间”系列(《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花儿与黎明》《教授的黄昏》)的著名作家邱华栋在谈及北京印象时说:“我毕业分配到北京,在机关和报社都工作过。我觉得,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和一座城市不断较劲的,所以我选定了北京作为我观察的对象,我在持续观察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希望我的写作和这座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作为新北京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这座城市一起度过一段快速变革的时期,并成为这个时期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坦言,“但我写的都市小说,是没有老北京的那种地域特色的,是一种更为国际化和抽象化的城市。有些小说是变形的、夸张的、荒诞的,比较现代,也是小众的。这是我有意追求的目标。”

  邱华栋的新作将以《伦敦传》为蓝本书写《北京传》。正如他自己所言:“《北京传》是一个作家个人的城市观察,又是一座伟大城市的个人记忆。”

  谈起“北漂”,著名作家徐则臣说,“我是从江苏小地方来的,跟外地打工者的心态很像,在北京寻找身份和心理认同。我小时候的同学也在北京打工,我对他们的生活很熟悉。”

  作为70后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徐则臣曾创作《啊,北京》《我们在北京相遇》《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居延》《王城如海》等多部书写北京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小说作品。

  其中,中篇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更被誉为新北漂小说的标杆之作。在这些作品中,徐则臣细致勾描出了青年一代在北京这座城市的生存意志与隐秘心事,以及他们对于自身命运和生活的思索与追寻。

  谈及自己写作北京的视角时,徐则臣说:“当下的北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充满流动性的城市。这些年整个中国的变化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北京的变化上。北京的变化,带来城市与人的关系的变化。”

  徐则臣认为,“一个真实的北京,不管它如何繁华富丽,路有多宽,楼有多高,地铁有多快,交通有多堵,奢侈品名品店有多密集,有钱人生活有多风光,这些都只是浮华的那一部分,还有一个更深广的、沉默地运行着的部分,那才是这个城市的基座。一个乡土的基座”,徐则臣说。

  知名纪录片制作人、《北京:城与年》摄影作者陈惜惜说:“真正的北京,是看不见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北京,如拈花微笑,如梦幻泡影。这就好像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写道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一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一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我每天在街上拍路过的人们,每天和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擦肩而过,我在每个人的脸上读到的是一页又一页的阅历和沧桑。北京一直在建设中,京城的美也来自万物的无常。”

  当日对谈系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文学交流活动之一,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总编辑李清霞、副总经理周浩出席。(完)

【编辑:姜贞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